《寓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利的道理。
查阅资料:两则寓言的原文。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鹬蚌相争
量——尺码——忘 鹬——啄
| 蚌——夹
取
-宁信尺码 ,不信脚 被捉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郑人买履 》的故事,理解内容,懂得不要墨
守成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 寓言二则》
2、我们学过那些寓言?简单说说内容。“寓言”?“则”?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读准字音。
2、读一读(小黑板)集市 郑人买履 匆匆忙忙 尺码 宁
问:“郑人”指哪的人?“履”?“尺码”指什么?
3、同桌互读,检查读书正确、流利。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朗读,其他人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思考: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事情发展顺序)
3、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读寓言故事。
5、郑人能不能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呢?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组讨论)
四、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
2、表演故事,以小组为单位。
五、 课堂小结: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学习寓言《鹬蚌相争》懂得两人一味相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一读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鹬 蚌、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读课文,其他人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讲故事。
3、有感情朗读。
4、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5、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渔夫会怎么想?被捉后得鹬和蚌又会怎样想?
四、练习。
1、 朗读课文。
2、小组表演课本剧《鹬蚌相争》
五、小结。 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寓言》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并写出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具:
字典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说说怎样学习文言文?
2、新课
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课文,解决不了的词句标出,在小组中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一起说说课文的意思,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讲解
屏幕出示: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学生说说句意,重点说明带点字的意思。
亡:丢失。
鈇:斧子
意:怀疑
其:代词,他的。
邻:邻居。
子:儿子。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走的。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视:看。
其:代词,指邻居的儿子。
行步:走路。
窃:偷。
颜色:指面部表情。
言语:说话。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姿势,像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像偷斧子的。举止言谈(一言一行)没有一样儿不像偷斧子的。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俄而:不久。
谷:地窖。
后来再看邻居的儿子,举止言谈没有一点儿像偷斧子的了。
4、朗读
自己说说课文的意思。
朗读课文,试背诵。
通读全文,背诵课文。
5、作业
思考:丢斧子的人为什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寓言》教学设计13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 刘保清
一、知识目标
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九则寓言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教学难点
1、课文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所含蕴的意思。
2、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作者从一般读者读《伊索寓言》所惯常理解的另一面,读出了新意,对原作做出了自己的“别解”。文章的主题较难把握。教学宜从剖解作者对寓言所作的引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对主题可作充分的讨论,切实把握准确文章的写作主旨。在此基础上讨论理解文章的疑难语句。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疑难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赫尔墨斯和它的雕像等)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他有怎样的看法呢?课文就给出了答案。
二、伊索和作者介绍 (略)
三、研读课文,讨论主题
1、听课文录音,读准字音。
2、学生重点研读课文4——12段,看看作者对九则寓言分别做出了哪些新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出下表。 (表中楷书字为要学生填写的内容)
故事名称故事寓意引申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讽刺善变者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享乐者挨饿活该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够和它的影子的故事戒贪得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眼睛总朝上必摔跤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
乌鸦的故事伪装者终现本相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牛跟蛙的故事戒狂妄自大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戒之在贪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驴子跟狼的故事错行仁义反受其害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总 结: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
四、讨论作者阐发新义的方法
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对原寓意进行阐发新义的?(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主要用三种方法:
引申 改头换面 推演
五、研读课文前三段
1、课文前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段是中心段?
明确:第2 段是中心段。第一段是比喻,是引出第二段的,第三段是补充说明第二段感想的来历。
2、这三段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明确:古代好比是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是幼稚的,现代的我们反而年龄长,阅历深,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正因为如此,古代的观点是浅薄的,幼稚的,是须要纠正的。《伊索寓言》就是一本古代的书,里边就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须要加以纠正。
作者打破人们惯常的心理习惯,新颖而看似不无道理。不过我们也只能把它看作是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呈现出线性的、累积式的发展,而在文学艺术、文化思想方面就很难说了。世界上不少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令后人难以企及。这样,把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就说不上是很严谨的、科学的说法了。据出推论出来的这一观点也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谐谑了,目的是顺理成章地生发下文。
六、研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伊索寓言》真的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
明确:不是。①作者认为这部书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复杂与奸诈。②能不能读,怎么读,全看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这段话是作者批评、嘲讽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伊索寓言》早已成了世界名著,无论是儿童抑或是成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教益。《伊索寓言》中许多故事,正如许多文学名著一样,有着不可限定的丰富的意义指向,作者从中读出如许新意,也正是源于它的这个特色。《伊索寓言》是触发作者产生诸多思考与体验的由头,是作者借以“浇自己之块垒”的酒杯。
七、讨论疑难语句的含义
1、如何理解“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2、“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揭示了某些人怎样的劣根性?
指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3、“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明显是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真的下野或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4、“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
指的是自己被戳到了痛处,就恼羞成怒,撕破脸皮,挖空心思地揭别人的短。
5、“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
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6、“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这说明什么样的心理?
一个人得了点好处,总容易引来别人的嫉妒,想要分点甜头。要避免这一点,办法是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
7、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可能是从医生并不能包治百病,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最后只能眼看着病人死去的角度说的。
八、作业:课外找一两则寓言(如《狐狸与乌鸦》《农夫与蛇》),仿照课文写法重新阐释它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