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问题是在教学活动课上:
教师:“小朋友,你喜欢丑小鸭吗?”
部分幼儿:“不喜欢”
(我很欣赏这些敢于说不的孩子。因为孩子把自己的心理所想直接表达出来,比随意符合要好的多,起码她有自己的想法,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分析询问这些孩子不喜欢丑小鸭的原因:
⑴因为她长的丑。
⑵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它。
⑶综合原因。
(你看,小小的孩子,也知道丑的不好看,可是,面貌丑就等于真正的丑吗?我想,这也是这个故事想要向人们阐述的一点意义吧)
解决问组织讨论后顺势引导:
⑴“因为丑小鸭长的丑,我们就不喜欢她,不爱她吗?”
⑵“如果你是一只丑小鸭,没有人理你,没有人爱你,你会觉得怎么样?”
(让幼儿换位思考、用心感受孤苦伶仃的感觉)
幼儿沉思后热烈的回答:我会很难受,会不高兴,会哭的……
(我想,有这样的答案,就说明孩子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已经用心认真的考虑过,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美与丑,善与恶幼小的孩子来说只是表面的认识。孩子看到美,就认为漂亮,看到丑,就以为不好,他们对事物的辨别是最直观的,毫无遮掩的,也是很浮浅的。如果任由发展,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形成定势,把表面的,肤浅的形成永远的,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虽然只是一个很美的童话故事,但生活中却处处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当孩子回答不喜欢时,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也并没有做肯定的答复。而是从孩子的心理考虑,认识孩子的认识,理解孩子的理解,一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而生活中的美与丑更不是表面的,教师应及时引导鼓励孩子用心灵感受美、体验美,用眼睛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