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上《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一课,效果不是很好。我结合我所提的问题思考后发现,在提问上,有一些欠佳。那就是提问的全体性和灵活性。
首先,这堂课本来就比较难理解,讲起来我觉得很费劲,有点“拖不走”的感觉,首先得给学生讲“改革开放”,他们学习积极性总是提不上来。于是我所提的问题也就没多少学生举手回答,总是那几个优等生在和我一唱一和,课堂气氛自然冷清。其实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就课堂教学而言,就要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在课堂提问中经意或不经意地出现这样的疏忽——提问集中在学优生上,特别在公开、示范和观摩课上,尤为如此。究其原因,因为学优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正确率较高,他不需要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点拨就会顺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直至教师心中想要到达的彼岸。从表面现象看,似乎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但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照顾到班中所有学生,而其中的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全体学生的求知欲。今天就是因为提问没有面向全体,没有让“提问”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的载体。没有增强他们学习课文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本课的兴趣,所以……
其次,在我所提出的问题总是只有优等生回答的时候,我没有改变问题的难度,这就是提问灵活性不够。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贯穿课堂始终,它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课堂教学艺术。所以我们不仅要把课堂提问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还应把它作为一门艺术来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待课堂提问要有对待艺术创作一样具备灵活性,把握好提问的尺度,如果提问的尺度把握不好则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今天这堂课在所提的问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回答的时候,我灵活性地降低问题的难度,那课堂效果或许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