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2)

2020-09-02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师生互动研究“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参考:a、要素: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持之以恒的进行尝试。

  b。从态度、条件、方法等方面回答。态度:认识到任何人都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自信);条件:学识渊博(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组合不同概念;方法:转换视角法,组合法,顿悟法,积累法等。

  3.请同学们对自己或他人在创造力方面进行评估,说出以后在创造力方面的打算。教师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

  4.给出思维训练题

  1、“自古英雄出少年”,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儿童一起玩球,球掉进了树洞中,洞很深,司马光让儿童们不停的往里面倒水,终于球浮了起来。

  a、如果洞里是沙地,灌水行不行?

  b、如果洞底恰好和人家的建筑相通,你认为最经济的方法是什么?

  2、砖头有什么用处?(不得少于三种)

  5.布置作业: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写成短文,题目是“告别唯一”。

  镇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十九、《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通俗形象的语言,严谨的结构

  3.层次的复杂分类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学法指导:搜集资料、模型展示、分析讨论

四.课前准备:

  师:准备教学模型

  生:1.熟读课文,预习文中重要字词

  2.思考:什么是夸克,课题的含义是什么。

  3.填写物质的盒式结构图

  4.小组合作写一篇科普小短文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展示模型。

  2.自读课文后检查字词: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接受默写,其他同学报预习中发现的重要字词。

  3.分小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结合“探究练习”一。

  (教学提示:根据盒式结构图填写“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或“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的分析课文思路)

  4.分析讨论:课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组织材料的?

  (交流总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文章重点介绍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全过程。这部分的内容,是按由假想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5.小组交流讨论:课文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什么其他的说明方法?

  (交流总结: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分类说明,只有恰当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此外还综合运用了比喻、举例说明。)

  6.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从书上找出相关文字来说明)

  7.小组交流讨论:“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

  (交流总结:内容方面,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结构方面,以此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中间以此为过渡,结尾紧扣它收笔,穿针引线,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主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紧扣课文具体语句。如:“到了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盒子里还有一个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这好比是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有东西。”“盒子里装盒子,发现的盒子已不少了,按顺序是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8.分析讨论: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夸克的?这中间的过程反映了科学家研究的什么精神?用文中具体的字、词、句回答。

  (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课文进行有依据的分析,并且适时点拨,如:

  1、“人们有点泄气了”:写出了科学家研究的艰辛。

  2、五个“又”:表示科学家对夸克认识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交流总结:揭示了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9.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你感兴趣吗?为什么感兴趣?

  (明确:1、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给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2、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具体表现在: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2、采用设问、发人深思。)

  10.交流各个小组准备好的科普小短文。

  (教学提示:这一旨在让同学发散思维,提高学习科普作品的兴趣。)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第二、三题

  (2)预习《〈梦溪笔谈〉二则》

  镇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

  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

[学法指导]

  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预习字词,通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考。

[教学步骤]

  1、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以虫治虫》

  (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学生翻译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句:

  界:地域,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方,正、正在。为,成为。害,危害。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蔽,遮盖。

  悉:全、都。 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岁,年成。以,因。大穰,庄稼大丰收。

  (3)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

  提示:

  《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4、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探究、练习:一”。

上一篇:《斜塔上的实验》的语文教案下一篇:斜塔上的实验的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