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2)

2020-12-30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说明】

  《难忘的一天》主要写了我为邓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因为这类课文根据我的教学经验看,学生非常地不喜欢,课文的意思又很浅显,而有些词语却非常难理解,因此本课教学因以读为主、以字词为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激动、紧张地心情和对邓爷爷地崇敬之情。

  3、在阅读理解中积累词语。

  4、提高对计算机的兴趣,能想想自己肩负的责任。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和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读懂写邓爷爷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词句,(高兴地、仔细地、亲切地、紧紧地、顺利地、兴奋地、赞许地、沉着地)体会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搜集有关邓爷爷的图片、资料和小故事,了解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教学预设和主要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讲述难忘,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师:你们这么活泼可爱,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事,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你们想听吗?那么小眼亮起来,小脸红起来,小手翘起来。(师讲述一个难忘的故事)。

  2、那么长的时间我都忘不了,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难忘(板书)并指导难字的写法,生书空。

  3、老师有难忘的事,你们有吗?(学生讲述难忘的事)。

  4、看来难忘的事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给人启迪的,有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也有一件难忘的事,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那难忘的一天。(师板书课题)。

二、感知全文、识字

  1、通读全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读文,大体了解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愿汇报学习生字情况,提醒学生以下面的形式来汇报:我会读**这个字(词)请大家跟我读。

  4、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减少学生的琐碎记忆。如:算的最下面部分,可引导学生用开或升字去掉第一笔的方法来记忆。有些字,学生易记错笔画,还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算的中间是个目,而学生常少写一横,就可编顺口溜睁大眼睛算仔细;步字学生常多写一点,可编顺口溜走了一步,路程就少了一点来帮助识记;组词,造句展示。

 三、交流好词,读通课文

  1、认识了生字,谁能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读通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字字清晰,要发挥文中的拼音的作用。)

  2、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各种程度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情况,做到全员参与。

  提出听的要求:仔细地听,看谁读得正确,待会儿大家都来评一评。把读的目标落实到正确地读之上。

  3、刚才我们读得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句子太长了,再读课文,把你认为难读得句子找出来请教一下大家。

  指导读长句。如:①

  我为邓爷爷/做了/电了计算机表演。②

  想到马上就要/见到邓爷爷,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③

  我沉着地/操纵着计算机,顺利地打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来。教师要范读,画/处要做自然停顿处理。

  4、学生练读长句。做到正确、流利。

  5、几个比较难读的句子读流利了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段一段地读流利,全篇课文就能够读流利了。

  6、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哪些词你觉得很不错,要推荐给大家的?(全班交流、划出好词。)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B:14107-14

  C:14-14107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上一篇:【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四篇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