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九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
【教学重点】
1、重点:
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2、难点:
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音,有些字容易写错。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理解“选”。
(选举、推选的意思。)
2、齐读课题,提问:
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3、下面你们就轻声读课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示范
请学生说一说:
“我”是谁,他为什么选自己当班上的劳动委员?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齐读第1自然段,指名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班上的劳动委员李青转学了。
2、学生自由轻声读第2、3自然段:
⑴ 边读边想:
① 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时,为什么教室静悄悄的?
② 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③ 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⑵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先理解前两个问题。
“静悄悄”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说明大家对补选劳动委员这件事很认真,都在想该选谁劳动委员。“愣住”的意思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呆住了。大家愣住的原因是王宁的发言大家都没有想到。因为一般选举总是选别人,难得有人选自己。
⑶ 指导朗读:
“选谁呢”要读出思考的语气。“教室里静悄悄的……”要读得慢而低,显示出教室里很安静,大家正在思考问题。“我选我”,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⑷ 让学生多读王宁的话,体会他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① 王宁和李小青是好朋友,非常想学习李小青爱劳动,爱集体的优点。
② 王宁有信心,有决心,能做得像李小青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3、有感情地朗读课第1~3自然段。
(齐读、指名读。)
4、齐读第4自然段,讨论:
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全班同学想念王宁一定能当好劳动委员,大家用掌声表示赞同和鼓励。)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2、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对于桥,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1、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等。
3、赏析、品味桥之美:
⑴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⑵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⑶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⑷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4、我看桥之美:
⑴ 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⑵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欣赏──安详自在
桥感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