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把握和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习阅读。但是,我们用了大量的精力去教,学生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学,最后的结果却是不少学生不喜欢阅读,也不会阅读。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人生,枯燥、单调而乏味。笔者认为,这些问题虽不可能轻而易举就得到解决,但如果我们的教师学会了准确把握文本,能科学而合理地设计教学,许多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解决。
一、准确解读文本的几个重要的视角
1.读者意识。
相对于文本来说,教师也好,学生也罢,都是读者,而且应是彼此平等的读者。从年龄上来讲,教师“大”,学生“小”;从接触文本的过程来看,一般是教师“先”,学生“后”;从师生双方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关系来讲,教师是“教”,学生则是“学”。更进一步的认识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因此“教”和“学”还有一个“教学相长”的关系。
平等的“读者意识”的建立,利于打破教师高高在上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树立“教学就是教(jiao)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的科学教学观;利于教师去反思和解决“文本阅读远离学生自身”的问题。
2.“四心”相通。
明确了相对于文本的“读者意识”,那么就有了“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文章是作者写的,所以,文章离不开“作者的心”;一篇篇的文章是被置于语文教材体系之中的,阅读教学还要把握编者的意图,也就是“编者的心”。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心”和“编者的心”作为非常重要的因素被关注,而“学生的心”(学生的个性化的认知过程)被忽视,对“作者的心”关注也不够,因而,文本解读存在“只见其文,不见其人(作者)”“只见教参和教案,不见学生(个性化认知)”的共性问题。以《第一场雪》为例,很多教师总是把这篇文章当作写冬天雪景的散文来对待,其实,阅读这篇文章更应该体会身处三年自然灾害背景下的作者对瑞雪兆丰年的渴望和期盼。再如《桂林山水》,不应看成是描写桂林山水风景的散文,应该看成是一篇介绍旅途见闻的游记。
文本解读,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教师跟学生一起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作者的心,体会编者的心,融合师生的心,做到“四心”相通。
3.“四理”兼顾。
无论是哪个年级,也无论是哪个学段,阅读教学都应该关注这样几个问题:
事理:(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内容?
情理或者道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阐明怎样的道理?
文理:文本在语言表达(写法)上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学理:学习这篇文章要用怎样的学习方法?
反思传统的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上下的工夫最大,而学习表达、学会阅读的方法则有明显的不足。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那么“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就会成为阅读教学“永久的痛”。
4.五层通达。
承接上面所谈的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四理”,从阅读教学的过程上来讲,不可缺少下面几个层次或主要环节。
读通:将文本顺利地认读下来。
读懂: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文本写了什么。
读透:准确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情感和阐明的道理。
读清: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关注需要学习的表达方法。
读活:建立文本阅读和学生自身的关联性,让阅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人生影响。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这五个层面会有一个先后顺序,但是它们之问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彼此贯通的过程,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如“读通文本”会随着阅读进程的不断推进,逐渐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常规目标;“读懂文本”也是需要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逐渐深化和细化的。
5.关联生活。
阅读教学不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人生,这是阅读教学“价值的缺失”。只有跟学生的自身生活相联系,只有让阅读对学生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才会深入学生的心灵,才会更有其社会价值和意义。
以《匆匆》一课为例,如果通过阅读学习,只让学生知道了朱自清先生是写时间容易流逝、时间非常宝贵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来建立文本阅读和学生自身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己已经度过了多少个日子?如果寿命是80岁,还有多少个日子?可以让学生写关于珍惜时光的“名人名言”。
如果学生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但却产生了另一种生活焦虑的心态,这对其人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放慢生活的舞步》这首诗歌,让他们通过对比阅读后明白:人生之道,一张一弛,要在该紧张的时候抓紧时间,在该放松的时候好好休闲放松,这样才是积极的人生观。
6.综合效益。
根据传统的认知,语文教学往往被分割成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等几个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跨越这些板块的,甚至是跨学科的。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问题)进行言语表达的过程,教学中可以随机安排一些小练笔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进行教学时,打破几个固定的条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例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有幅插图,是课文中主人公吴庆恒的塑像。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给这尊塑像命名的活动,或者是让学生猜一猜这尊塑像的名字。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是对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又是可以培养学生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口语交际,还是一个提炼作品标题的练习,同时也打破了语文和艺术学科之间的界限。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效率是高的,学生的收益也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