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冰灯》教学设计(2)

2018-09-25教学设计

  (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领悟品味

  师:除了我们刚才知道的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猜想学生的问题:父亲为什么做冰灯?父亲为什么起那么早?“我”看到父亲做冰灯,为什么后悔?……)

  不管学生有没有提到课文后面设计的问题,教师都要激励引导:同学们记着我们的问题,用心读课文后就会明白。(课文后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出示问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指导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第5-10自然段。自学,画出相关的词句,并记上自己的想法。(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学会边读边想,并能够把自己的想法简要地记下来。)

  教师巡回察看,指导学困生品味重点词句,学习简单记录。

  (四)交流、指导,解决问题

  1.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说明自己的想法,展示思维过程,学习读书方法。)

  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语句,体会父子情深:

  (1)等适应了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后,我才看清楚,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为了给我做灯笼,父亲起的很早)

  (2)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

  (3)父亲回过头去,继续用力磨了起来。(父亲很不容易,太辛苦。)

  (如果学生从其他方面来谈,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联系全文,只要敢于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说明白,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与赞赏。)

  (五)朗读训练,积淀语感

  1.小组分工合作,朗读第5-10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

  2.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分别扮父与子。

  师生共同评价: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并指导读出感情:(1)“我”问的是否急切;(2)当我发现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的语气(联系生活实际,着急时语速是急速还是缓慢;怎样说话才是“喊”呢?);  (3)“连声说”在语速上是否紧凑。

  3.生生合作:同桌分别扮父与子。(在合作中,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上一篇:湘教版《醉麂》优秀教学设计下一篇:我们还会继续向前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