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应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3—4岁小班幼儿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父母依赖性强,缺少生活经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弱,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遇到陌生人的诱惑,比较容易跟着走。因此,我围绕“不跟陌生人走”这一主题开展了此次教学活动。通过情景表演,亲身体验,幼儿习得“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的方法和经验,使幼儿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在没有亲人在时,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2.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通过情景体验,引导幼儿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教师与幼儿随着音乐一起游戏,教师借故离开,引出情景体验。
师:孩子们,你们想看动画片吗?李老师忘记带光盘了,你们等一会儿,我去拿。
2.基本部分:
(1)初次情景体验,引发思考
①情景体验:教师借故离开教室,让一位伙房阿姨扮演陌生人出场。
陌生人:我是李老师的朋友,我带你们出去玩。我这里有好多好吃的和玩具,你们想不想走?想要好吃的和好玩的小朋友排队跟我走吧。
②教师在外观察幼儿,当幼儿即将离开教室与陌生人走时,马上出现。陌生人随即离开。
师:孩子们,你们要去哪里?和谁去呀?你们认识那个阿姨吗?阿姨跟你们说了什么?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陌生人”。
③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不能跟陌生人走。
(2)通过观看两段课件视频和做游戏,建构经验。
①观看第一段视频。
教师提问:电视中的大姐姐遇到陌生人给好吃的、好玩的玩具时是怎么做的?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学一学大姐姐说的话和做的动作。帮助幼儿梳理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的方法。
②游戏:教师扮演陌生人给孩子们玩具和糖,看看孩子们是怎样做的。
③观看第二段视频
教师提问:电视中的小姐姐和小哥哥遇到陌生人给糖,谁做的对。
进一步帮助幼儿提升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的经验。
(3)再次体验情景,提升经验。
①情景体验,教师再次借故离开教室,陌生人出场。教师在外观察幼儿的反应。
②教师适时出现,给予提醒、指导。
③活动结束,感受安全
师:小朋友真棒呀,你们知道了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是最安全的。现在李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外面玩吧。
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带孩子们排队出去玩。
活动反思
传统的安全教育,都是以教师说教为主,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活动的效果并不是很有效。依据《指南》和《纲要》精神及小班幼儿的特点,我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模拟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去体验,去思考,灵动生成有效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安全教育的意义。
本活动的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我设置了一些与幼儿实际生活非常贴切的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现象,再通过游戏活动,共同分析判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幼儿积极思考。
本活动是以体验的形式帮助幼儿建构经验。我为幼儿先后创设了两次情景体验,呈现出幼儿从不会到学会的一个经验建构过程。让幼儿在感受、体验、等具体生动的活动中学习。小班幼儿的特点之一是直觉行动思维,两次体验环节正顺应了这一特点。小班幼儿还喜欢模仿。我通过让幼儿观看两段视频后,模仿如何拒绝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的方法,幼儿很容易就学会了。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