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相框》说课稿

2019-06-16说课稿

  《小相框》是四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中的一课。今天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说我的设计和想法。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相框》是四年级下册中的一课,属于纸工制作,请学生给相片做一个框,起到美化的作用。所运用到的技能有画图、剪刻、拼贴、弯卷、折叠等,这些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并且常常在使用的技术,因此,在制作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关键在于学生如何运用已有技能,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的小相框。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在温暖的家庭中,受到长辈们的呵护,常常出门游玩,会有许多照片。给相片做一个小相框,既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又能够起到美化的作用,让相片更有纪念意义,学生们一定十分乐意。做《小相框》所要运用到是画图、剪刻、拼贴、弯卷、折叠等技能,学生们经常在使用,并有了一定的经验,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没有了学习新技术的干扰,学生就有了更多的精力进行思考创新、设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两个情况,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①.认识小相框的作用,掌握小相框的基本制作方法。

  ②.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展现学生的独特个性。

  4.重点、难点

  由于小相框的制作不包含新的操作技术,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见过许多相框、相架,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相框的制作方法和如何设计小相框上。而如何设计出式样新颖、外形美观的小相框是本课的难点。

  二、 说教法

  教学所使用的各式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师不仅要运用适当的技术去刺激鼓励指导学生的思考和自动学习,亦应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学的环境等,来决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设计运用了情景教学法、点拨引导法、再穿插示范讲解法、激情励趣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 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自由想象、创造的空间,学会“怎么学”。我利用了观察分析法、模仿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互助法等方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先简单讲一下整个教学流程

  1.欣赏激情,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采用的是激情导入的方法。运用课件展示一幅幅小相框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想想把自己亲手做的相框放在家中,是多么自豪的事情呀。

  2.点拨引导,分析构成

  学生平时接触过各种相框、相架,对相框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来讨论分析一下相框的构成,分组研究它的制作方法和要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用课件出示重点,演示制作过程。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制作方法,示范演示来得更加印象深刻。

  3.研究设计,实践操作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在纸上进行设计,教师事先在纸上画好设计样图,明确设计要求。这样学生既可以自主创造,又不会因为无本可依而手忙脚乱。设计完后,学生交流改进,然后根据设计图进行实践操作,养成良好的制作习惯。

  4.欣赏评价,课外延伸

  学生制作完后相互参观,找找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带动审美能力的提升。每位学生选出最喜欢的作品后,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其它相框图片。继续开拓学生的思维,想想平时还见过什么样的相框,简单了解其他的一些制作相框的方法,并有兴趣到课外去做一做。

  (二.)再说说重点环节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革命产业化,人们更需要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因此,提倡合作学习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共同完成制作的任务,体验合作的精神,展现自我的风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学会了配合与交流,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激活同学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集体凝聚力,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我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构成的环节,这一环节我分三步进行。

  1.学生产生了制作相框的兴趣后,教师给学生预设问题“小相框由哪几部分组成?” 教师启发他们看看、想想、说说、拆拆范作,让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作品,对整体构成、色彩的设计与搭配等方面有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的研究垫下基础。

  传统的纸工教学模式往往是在欣赏了作品后,教师讲解作品的构成,学生常常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知识是被“告知”的,而不是自己“找到”的,缺乏与作品的互动,更缺乏与其他同学的互动。而在合作探究中,他们个个是主人,人人有发言权,让学习一开始就让孩子自己掌握。

  2.学生明白了作品结构后,教师乘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部件该怎么做呢,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你们小组有什么好办法教大家。”教师用简练、明确的语言传达任务,并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给他们提供一些方向,比如“部件之间的大小关系、颜色搭配、外形式样等”。教师不是着急地交代这些要点,而是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研究获得。

  我以前在教类似的环节时,经常采取我在上面示范,学生坐在下面看的方式,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很难引起共鸣。我发现真正仔细听的学生很少,真正看懂的学生就更少之又少了,许多学生没有参与感,只有到了动手操作时才略微有些主动性,可由于前面的“置身事外”,操作起来就困难重重,结果打击了积极性,草草了事。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大家都是同龄人,没有顾虑,更能大胆地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当然小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有知识上的、有能力上的、还有情感上的。但这并不可怕,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正如季亚琴科所说的那样:“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是深刻的,是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可靠手段,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给别人带去的益处越多,他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益处也愈多,他本人就能得到更有力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都有自己的思想经验,小组合作探究把学生个体的差异转变成为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巧妙地把这种差异因素构成的矛盾转化为动能,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能改善学生对学习,对学校,对同学的态度。

  3.在小组充分讨论研究之后,教师请学生来汇报结果,并事先估计学生的答案,做好课件,在学生回答时展示给同学看,提高他们的成功感。教师请学生“评一评哪组同学的研究结果对你有启发、有帮助?”

  由于评价是小组为单位的,所以同学们的责任感,荣誉感特强,积极性也就越高。以往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合作探究为学生找回了这份情感和乐趣,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强化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为下一步的设计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有关于《绝唱》的阅读答案下一篇:《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