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五: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Ⅳ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4第二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词的发展脉络和基本样式;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感受形象,把握感情,品味语言,鉴赏艺术技巧;认识词作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1、领会宋词的艺术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3、初步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八首宋词。其中三篇讲读课《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和一篇课内自读课《李清照词两首》。两课篇是婉约派代表作,两篇篇是豪放派代表作。在上一节课《望海潮》里,学生已经对柳永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我选择《雨霖铃》这首词是为了让学生对婉约派风格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婉约派词的主要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但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在高中语文必修1又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拓展法等。
四、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感受语言和意境美
第三、利用研读、讨论的方法,探究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利用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柳永和“雨霖铃”词牌的有关知识以及婉约词风的特点,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一)导入
课前多媒体视频播放李叔同的《送别》,接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教师补充导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导入部分应控制在2分钟左右。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控制在5—8分钟
(四)初步理解
此环节以置疑、解疑的方式来解决。
问题设置如下:
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是怎样的?
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
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但这一步必须到位,否则下面的鉴赏活动则易成为架空分析。
此环节约8分钟左右。
(五)名句鉴赏
学生带着欣赏的目光认真阅读,然后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缘由,最后主要归纳为以下两句: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从“自古”和“那堪清秋节”两处加以引导。并结合学生学过的写秋的诗句加以体会和领悟:
辛弃疾说:却道天凉好个秋
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说明了“伤离别”是人之常情。
触景伤情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对这句的赏析,可能学生注意到的是后一句,教师正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体会情境交融,缘情设景这个艺术特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和启发:
选取最能触动离愁的三个典型意象集中成为一幅典型的画面:杨柳、风、月。
A、“杨柳’和别情有关,古人有折杨柳送行的习惯,以寄托眷恋之情.另外”柳”跟”留”谐音,在分别的时候赠送柳枝,有挽留之意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举出你所知道的写柳的诗句,加以体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清。(李白《劳劳亭》)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绿杨陌上多别离。(温庭筠)
惆怅晓莺残月 (韦庄《荷叶杯》)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
B、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写月的诗句学生可以随便举出几句进行体会。
C、关于风: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尤其是对于古代不得志的文人来说,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此环节设置为10分钟。
(六)拓展延伸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
点拨: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七)背诵
要求当堂能够背诵
方法:学生两人一组,先自己背,然后根据多媒体所出示的课件,提问学生背诵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设计依据:
A《大纲》要求背诵篇目
B“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
有裨益的。
此环节大约用5分钟。
( 八)聆听美乐:设计缘由:让学生通过聆听吟唱,感受词韵律与节奏美。 有人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既说明了苏轼和柳永词的不同风格,对于如何朗读《雨霖铃》也有一定借鉴意义。看动画,听歌曲吟唱《雨霖铃》,体会婉约风格。大约需要4分钟。
(八)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预习下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六、板书设计
具体分为三步:
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板书题目和作者。
其次,初步理解后,板书内容和感情。
再次,在分析完表现手法之后,板书“虚实结合”“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上片 下片
别前、别时 别后 离情别绪
实写 虚写
景中见情 缘情设景 前途黯淡
归期渺茫
命运难测
【雨霖铃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1.雨霖铃说课稿
3.说课稿之雨霖铃
4.《雨霖铃》说课稿
6.雨霖铃语文说课稿
8.雨霖铃柳永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