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优秀说课稿(2)

2020-12-31说课稿

  小学数学的优秀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基础

  《猜生日》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会判断大月、小月及第几季度、会看日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过生日的情境,通过猜生日这一活动,让学生运用大月、小月等有关知识判断,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为以后一天的时间、24时计时法,形成有关时间的知识系统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从数学角度看待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②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观点,及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学难点:对推算方法的理解、掌握。

二、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把学生熟悉的小红帽故事编出继集,7月1日,放暑假了,小红帽要去外婆家为外婆过生日,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创设情境复习大月、小月,季度等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最后同事实导出课题“外婆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我们一起来“猜生日”。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猜猜外婆的生日——“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

  学生自主探索。回答,师板书出学生的推导过程。

  ①一星期有7天。1+7=8,所以是7月8日。

  ②一天一天的数。(师和学生一起边翻日历边齐数。)

  2、猜熊奶奶的生日。

  创设情境:熊奶奶也来为外婆祝贺生日,小红帽问熊奶奶的生日,熊奶奶说:“我的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

  学生思考:“上个月的最后一天是几月几日。”生答师板书。

  7月的上个月是6月,6月的最后一天6月30日。

  3、猜小帽的生日。

  调皮的小红帽要考考大家,她要大家猜猜他的生日,“今天是7月8日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生回答出几种推算的方法,师板书出来。

  ①7月是大月,7月8日中有31天,用8日减去一天,给30天,凑成31天,8日少了一天成了7日,就是8月7日。( )

  ②在日历上一天一天的数。数过30天,就到了8月7日。

  ③8+30=38 38-31=7 得出8月7日。( )

  ④7月8日再过23天,满31天,30-23=7,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得出8月7日。

  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最简便,并总结:抓住了7月是大月有31天,( )先凑出31天,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了。

  4、猜老师的生日,“老师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数第3天。

  让学生猜出老师的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学生出现两种答案:12月28日,12月29日。

  师引导学生倒数:31、30、29,得出正确答案是12月29日,并引导学生得出倒数第3天是指导经过了两天,到了第3天,应该用31-2=29。而不能用31-3=28。

(三)拓展运用,解决问题

  1、合作探究,互猜生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生日编成一句话,让别人也来猜一猜。

  2、思考:豆豆12周岁,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

  3、课后小结:师生谈话。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来玩猜生日的游戏,比比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三、教学方法选择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猜生日》这节课,教材中只有3句话“我的生日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数第三天”。看似简单,其实可挖掘的内容很多,为了让孩子有高昂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我构思了“小红帽”的续编故事,用现代教学手段,电脑课件呈现,把教育内容溶于其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学内容有层次的逐步展开,寓教教于乐,不断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注重体验,激励自主探索。

  我采用了谈话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探索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补互学。进一步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让学生选择最优化算化,渗透最优化的思想。

(三)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生日与生活密切联系,通过猜故事人物的生日,猜老师的生日,同学之间的互猜生日等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还可以运用于活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生活化,最后,我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与家长玩猜生日的游戏,进一步突显数学的生活化,让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达到课虽尽,趣犹在的良好效果。

四、板书设计

  (外婆的头像): (熊奶奶头像):

  7月1日 7月8日 7月6月 6月30日

  (小红帽头像): (老师头像): 12月29日

  7月8日 8月7日 31-2=29

  小学数学的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平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通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老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该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可以怎么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通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这一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平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习内容,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上一篇:小学语文《为学》教案下一篇:小学数学的教学总结(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