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2021-03-03说课稿

说课稿 篇5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二、学习重点:

  1、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三、学习难点: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一)预习准备

  (1)预习书123~126页

  思考:角平分线有什么特征?线段垂直平分线有什么特征?

  (2)预习作业:

  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角B、等边三角形C、线段D、平行四边形

  2、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个。

  ①直角三角形,②线段,③等边三角形,④正方形,⑤等腰三角形,⑥圆,⑦直角。

  A、4个B、3个C、5个D、6个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轴对称图形是两个图形组成的。B、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C、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D、直角三角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4、如图,CD⊥OA,CE⊥OB,D、E为垂足。

  (1)若∠1=∠2,则有___________;

  (2)若CD=CE,则有___________。

  (二)学习过程:

  1、角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_______,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_______。

  2、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一条对称轴是_______,另一条对称轴是线段所在的直线。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_______。

  回顾小结:

  (1)角是图形。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相等。

  (3)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4)垂直并且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

说课稿 篇6

  “果子里的秘密”这个主题教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摘果子的活动,猜出果子里的秘密,掌握一些礼貌的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悟出礼貌用语的奇妙作用。教材图文并茂,文字很少,但这些问题贴近儿童生活,富有启发性,对儿童有很强的感染力。新课程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来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觉得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造性的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果子里的秘密》这一课的主题目标是:

  1.学会使用文明用语,能够礼貌待人。

  2.养成对人说话有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是:

  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难点:

  用“角色”的心理去思考、去表达,从而产生情绪上的体验。明确礼貌用语的使用环境。

  我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充分认识到,要想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学生准备彩色笔。

  2.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状况。

  制定了主体的教学目标,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后,关键的问题是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来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低年级儿童好动爱玩的特性,我预设的基本教法是:启发式、合作式活动探究。是注重活动、强调活动,让儿童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在各种活动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通过讨论、合作、亲身体验,从中获得感受。礼貌用语是他们通过各种亲身体验悟出来的,不是由老师硬性的传授给他们。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根据这些基本理念,所以我预设了上述基本教法。

  关于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根据本课内容,我以组织学生表演的形式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活动一:情景导入。

  活动二:讨论交流。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讲礼貌的。

  活动三:游戏摘果子。

  活动四:教师总结。

说课稿 篇7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

  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 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板块的运动

  2、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运用的例证

  第二部分——说学生

  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性,他们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较弱,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但他们好动,好说,爱表现,学习积极性高。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初一学生年龄小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观察-设问-启发-讨论-归纳结合的方法。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多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并用多媒体展示来解释原因,从而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尤其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系统,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将教材中没有的但地图中蕴含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尽可能提高学生以图析文的能力。我在指导学生读图的时候,还努力创设条件,采用发现法教学,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提出质疑、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二、教学手段:板块构造学说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我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实验,课堂讨论,课后活动,使问题直观化。

  第四部分——说教学:

  一、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成语“沧海桑田”由来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海陆真的可以互相变迁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二、展示三幅海陆变迁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是变迁的。

  三、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真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1、学生读图思考: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2、看世界地图,观察海陆轮廓,你有什么发现?

  3、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

  4、安排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展示“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板块的运动,推导出“板块构造学说”。

  1、首先让学生了解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以及各板块主要包括的大洲和大洋名称。

  2、然后提问:六大板块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哪两种?板块的运动会引起地表的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读图、探究、讨论,得出结论。在学生探究发现的诸多结论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3、为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理念,让学生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把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学生思考、讨论: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据观测它每年还在不断长高,这又是为什么?

  五、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列出本节课板书,帮助学生熟悉,巩固这节课内容。

  第五部分——说板书

  为使学生对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结论,每一个知识点的印象深刻,特设计提纲式板书,在课堂总结进行小组讨论时列出,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明确重、难点。

  第六部分——说巩固

  一、课堂练习: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及时掌握知识点,安排2道课堂练习:

  【1】展示板块分布图,说出板块名称。

  【2】你知道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吗?根据观测,它还在不断地长高,这又是为什么?

  二、巩固练习:为了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达到知识的综合运用,安排3道巩固练习题: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请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下列现象:寒冷的南极洲发现煤层分布。

  【3】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地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而非洲和亚洲之间的红海却在不断地扩张,将成为另一个新的大洋。你相信吗?

  三、课后活动:为了使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布置这一课后活动:

  课后讨论:今天的海陆轮廓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后,又可能变成什么样?

  结束语: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指导。每一部分读图、用图,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上一篇:【必备】有内涵的语录集合58句下一篇:《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