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分数》,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上接触到分数的认识,对于他们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质的飞跃。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规律。力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学研讨法”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数起源于分,为此我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在这里关键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人,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让学生跟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分数。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体会1/2的含义
结合分苹果的例子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而后全班交流,同时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涂一涂”,了解1/2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的一半。
在已经认识1/2之后,引导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教材P53页“涂一涂”中各图的1/2。师有选择性的投影出学生的作品。接着由学生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从而达到引出许多物体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3、认识1/4
每个人先用自己喜欢的折法折出正方形纸的1/4,再与小组各成员交流不同的折法,并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这张纸的1/4。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4、认识其他的四分之几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折出1/4的基础上,引导每个小组在已经折出1/4的几张纸上分别表示出2/4、3/4、4/4。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同时板书1/4、2/4、3/4、4/4。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突破教学的难点。
5。自学课本,获得知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出:像1/4、2/4、3/4、4/4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以3/4为例进一步巩固分数的读写方法,并渗透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第一关:说一说他们是如何表示几分之几的?
第二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综合练习:
第三关: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
3、拓展练习:
第四关: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多层次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神。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河北人,不知您是否去过我们河北白洋淀?白洋淀自古以来就以风景秀丽闻名于世,素有“华北明珠”“北国江南”之美誉。一年四季,景随时移。春季芦苇丛生,满湖青翠;夏季荷花初绽,风光旖旎;秋季芦花纷飞,鱼鸭满淀;冬季湖面冰封,莹润如玉。白洋淀除了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外,更有着灿烂的革命文化。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上。我为河北有白洋淀而感到骄傲,更想让我们的孩子通过文章了解它,享受它。所以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3课《华北明珠白洋淀》。
《华北明珠白洋淀》这篇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风光秀丽的北方水乡白洋淀,文章字字如诗,句句如画,以夏秋两季为例,描绘出了白洋淀的美丽风光。课文写夏季时,侧重写景。作者抓住了一望无际的芦苇,挨挨挤挤的荷叶、摇摇摆摆的荷花、在湖中徜徉的渔舟、翻飞的鱼网等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出了白洋淀独特的水乡景色,同时也暗示着白洋淀的物产非常丰富。写秋天时,重点描绘了白洋淀的妇女编织苇席的劳动情景,她们席地而坐,说笑着,编织着。一根根苇篾在她们手下飞起来,一张张苇席从她们手中编出来。强调白洋淀景美人更美。白洋淀的美更表现在自然与人类活动构成的一幅融融和谐的画卷——人在自然风景中,自然风景也因人的存在而更加美丽。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理解想象,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白洋淀的向往、喜爱以及为之骄傲的情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展开想象,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生为白洋淀而骄傲的情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根据新课标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在“走近白洋淀,感受风光之美”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向学生展示白洋淀的美丽风光。在华北平原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白洋淀。白洋淀由九十多个浅水湖组成,湖边长满了芦苇。大大小小的村子就分散在相连的河淀上。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和教师优美的语言中,学生很快走进了风景怡人的白洋淀,产生了对白洋淀进一步了解的渴望。此环节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品读‘白洋淀’,体味语言之美”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这一环节中采取了读句子想画面,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的方法。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后,让孩子们再次走入文本,边读边想象:白洋淀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通过哪些语句体会到的,读一读,读出自己对白洋淀的喜爱。同学们通过读中想、读中悟的方法,反复诵读,感悟到了白洋淀的种种美。学生们有的体会到了白洋淀景色的美丽,或对壮观的苇海情有独钟;或迷恋于亭亭玉立的荷花;学生读的片断还有的学生通过渔民捕鱼、妇女编席的劳动场景感受到了人情美。学生读的片断在同学们感受到白洋淀景美、人美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升引导:同学们,白洋淀有这么美丽的景色,更有那么多勤劳的人民,这样的景美、人美让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孩子们进一步读出了人景合一,人与自然的融融和谐之美。在自主、愉悦、开放的阅读空间中,学生全面参与,师生互动,再加上教师适时的阅读反馈,孩子们激情荡漾,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之中,通过想象诵读、小组分角色合作表演读等方式读出了苇海的壮观、荷花的美丽、劳动的乐趣、丰收的喜悦……学生读的录像画面停
此时,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人人产生了对白洋淀的向往和喜爱之情。但是,作为河北人仅仅有对白洋淀向往和喜爱是不够的,白洋淀还有着那么丰富的物产资源;那么光荣的革命历史,那么厚重的文化底蕴。于是我抓住时机,创设“游赏白洋淀,升华情感之美”这一环节。白洋淀是我们河北的骄傲,我们应该为拥有白洋淀而自豪,也应该更加全面地了解白洋淀,请你利用文本或搜集的各类资料夸夸白洋淀。于是,我们把白洋淀带进校园、带进教室、带进孩子们心中。孩子们有的展示了白洋淀野生鸟类的图片、美味的菱角和莲藕、精美的苇席,让大家了解了物产丰富的白洋淀;有的利用电影《小兵张嘎》的片断讲述了白洋淀光荣的革命历史;还有的带来了著名作家孙犁“荷花淀”文学流派作品《白洋淀纪事》。此时此刻“华北明珠白洋淀”七个字已随它的景美、人美、和谐美、内涵美深深地融入学生的内心。至此,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为白洋淀骄傲与自豪的情感达到高潮。
这节课就这样在开放的课堂中、在学生对白洋淀无限的向往中、在师生为之骄傲的情感中结束了,而我与孩子们仿佛仍沉浸于那拥有迷人景色、英雄历史、浓郁文化的白洋淀。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读为主要途径,以文本为主要依据,注重阅读反馈,让学生在自主、愉悦的氛围中充分体会语文的魅力,尽情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更欢迎大家到我们美丽的白洋淀做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