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4)

2021-06-13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内涵。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课前已经自学了相关内容,对图形按相同的比放缩有初步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分析、思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讨到讨论和交流活动中来,增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首先让学生思考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再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很小,看不清楚,放大就能看清楚;另一张很大,也看不清楚,缩小才能看清楚。

  这一环节中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复习,再让学生从两张图片的放大和缩小中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感知把图形放大和缩小是有一定规律的,到底存在什么变化规律?既引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探索发现

  首先出示由一张图放大后得到的两张图,让学生体会相似,感知放大现象。再出示放大前后长方形长与宽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图片放大后与放大前相比,长和宽都是原来的2倍,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接着通过把长方形画按1:2的比缩小,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缩小。然后通过教学把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和缩小,让学生理解按几比几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说出放大或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原来的关系,各应该画多少格,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最后引导学生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进行比较,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按指定的比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比是不变的;放大前后或缩小前后的图形形状没有变,只是大小变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达标检测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九第2题,在画一画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画完后再及时让学生说根据什么来画,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这样学生在思考后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让学生形成技能,养成勤于思考、关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五)总结评价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再整理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相关知识。

  在学生有了实际画的经验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到图形放缩知识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进一步感受相似形的实际意义。在自由交流中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两种循环语句。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的框图,学习了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和条件语句,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把框图转化为语言,将循环结构在计算机上实现,另一方面为学习较复杂的流程图打下基础。本节课对学生算法语言能力、有条理的思考与清晰地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for语句与while语句的结构与含义,并会应用

  难点:应用两种循环语句将具体问题程序化,搞清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三种不同的循环语句的形式、执行过程和比较对循环语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用基本算法语句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的作用及应用,增进对算法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引入

  复习循环结构,目的是承上启下,以旧引新,一方面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另一方面为引入循环语句作铺垫。

  操作方法: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框图,并对重点适当强调。

  例1.设计一个计算

  的算法并写出相应的框图。

  直到型当型

  复习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差异。

  2.探索新知

  通过上面的两种循环结构程序框图,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两种循环语句,他们分别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两种语句结构。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下面就向学生们介绍这两种语句的一般格式,并在相应位置作出对应的程序框图。之后提问:通过对照,大家觉得wHILE型语句与UNTIL型语句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教师予以提示,点拨指导。由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3.例题精析

  例2把例1的直到型循环框图转化为程序。

  教师将直到型语句写在直到型结构旁边,并连线,告诉学生,这就是直到型循环语句。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意识到程序和框图是一一对应的,写程序只需把框图翻译成相应的语句即可。并且对循环语句有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能力

  例3.求平方值小于1000的最大整数

  .(wHILE型)语句的理解

  4.课堂小结

  ⑴循环语句的两种不同形式: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另补充了for语句),掌握它们的一般格式。

  ⑵在用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编写程序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格式及条件的表述方法。

  ⑶循环语句主要用来实现算法中的循环结构,在处理一些需要反复执行的运算任务。如累加求和,累乘求积等问题中常用到。

  (通过师生合作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抓住本节的重点。)

  5.布置作业

  必做:设计一个计算

  的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写出相应程序。

  选做:设计一个计算

  的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写出相应程序。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6.板书设计

  总结:

上一篇: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精选10篇)下一篇:【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