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5)

2021-06-13说课稿

说课稿 篇6

  一、分析教材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顺势导入)

  (二)、 简介作者:简介文天祥生平

  (三)、 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

  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 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布置课堂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 韵,韵脚是 。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十三)、板书设计:

  首联:读经入仕、起兵抗元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

  颈联:“惶恐”、“零丁”

  尾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我用《六尺巷》的故事导入,先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和”。

  接下来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为了让他们做到读与思相结合,我布置了阅读过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②、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朗读之后,通过词语填空的方式对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进行检查,着重检查指导学生对生字音形的准确把握,如“诺”应读“nu”,不读“ru”;“璧”字写的时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结构,要力求写匀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始终觉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应该且必须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可以这样说:识字写字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起点!

  紧接着,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二、走进《将相和》,三品蔺相如

  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出示廉颇的话,学生先说说自己读了廉颇的话后,对廉颇的第一印象。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接着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所以第9自然段我采用了师生讨论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蔺相如明知秦王不会授城,为什么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装回赵国?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这一问,与学生的思维来了一个链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同时,联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蔺相如与手下人的对话,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再次出现廉颇的话,激化矛盾。

  品读将相和好。主要抓住蔺相如的话来体会他的顾大局、识大体;抓住廉颇的负荆请罪,再谈廉颇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间的关系。出示一道选择题,思考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完璧归赵是渑池会见的(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 )

  A.起因 结果 B.结果 起因

  学生思考后填空,并且讲出理由,这样设计是帮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答案后板书:和——不和——和。

  然后,小结全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同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变化,结合视频介绍中国的“和”文化。

  走出《将相和》,作为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我们的孩子推荐阅读史学巨著《史记》,这部花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写就的史书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我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这样的书,这样的阅读,我们无法拒绝!况且《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再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和→不和→和”,简简单单一条线,一目了然!它既向学生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地向我们说明了“和”的重要性!我喜欢这样的板书设计,因为浓缩就是精华!更为巧妙的是整节课至此可以高度浓缩为一个“和”字。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艺术是讲究层次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和”字,设计了“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走出《将相和》”这一递进式的教学过程。这样做,是为了逐层递进,拉近学生与秦、赵两国,与蔺相如、廉颇之间的距离,通过文本的细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矛盾冲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后升华到一定的认知高度,从而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了解到“和”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今天的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强盛。

  3、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上一篇:【推荐】生物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下一篇:小学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