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的三年级下册科学中第四单元《磁铁》的第5课《磁力的大小会变化吗》。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学生在生活中对磁铁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磁铁的磁性、磁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本课在学生已有的磁铁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不会改变的问题,不但顺应了学生兴趣指向,思维发展水平,更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研究进一步认识磁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
本课有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测量磁力,收集数据。在学生对问题做出了猜测后,进行实验,获取数据。为了让实验的数据更能科学的反映磁力变化的规律,在实验前要精心的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好实验的材料,关于这个方面,后面将详细谈谈在我亲历了这个实验后做出的一些关注和调整。对于学生来说,这个实验持续的时间较长,鼓励他们的耐心,提醒他们细心。
第二个活动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由于实验中,学生得到的数据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数据的生成和教师的预设之间的误差,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认识,得到科学的结论。最后自然的引发出“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的大小又会怎样变化呢?”有了前面研究的基础,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以自己独立解决了。
小学科学课程重点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乐于与人合作,尊重事实。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这一课。
二、 说学情:
1、学生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这课已经是《磁铁》单元的第五课了,学生已经通过前面四课总结整理的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已经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了磁铁有磁性,认识了磁极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回忆整理活动,我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和熟悉磁铁,但大多数的孩子还停留在只是简单的玩磁铁,我通过看学生的记录发现:对磁铁的磁性、磁极和磁极的相互作用学生了解很少,少数关注和发现了这些的孩子也是用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而关于本课的内容几乎没有提到过。但学生在观察了一些磁铁后会发现磁铁的磁力有大有小,会发现磁铁的磁力似乎是不能改变的。他们中有的人可能会想到过:把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不会变大呢?
2、能力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开始科学学习已经有近一年了,他们有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也乐于进行各种尝试,但他们对方法的严谨性还缺少考虑,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沉醉于活动的乐趣,而可能忽视记录,需要老师的提醒。而对于数据的分析这样的逻辑思维活动,他们常常感到比较枯燥,因此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带领学生在活动后要有收获。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的差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学习改变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明白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4个——6个大小相等、磁力大小一样的环形磁铁,两个杯子(或其他支撑物),薄木片、回形针、回形针制作的小钩、透明胶带。
五、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磁力的变化。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第二部分:学生猜测并设计验证方法。第三部分:通过实验验证,得到数据。第四部分:分析数据,得到结论。第五部分:拓展知识。
第一部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第二部分:学生猜测并设计验证方法。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验证,得到数据。
第四部分: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汇总全班的数据制成总表,让学生观察全班的数据来得到结论。学生更容易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的小组的数据上,而不在乎其他组的,所以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才能得到比较科学的结论,也是避免了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失误带来的误差。
第五部分:拓展知识。
师提出拓展的问题:两块相互吸引的磁铁能增加磁力,那么如果是两块相互排斥的磁铁呢?学生猜测。这时,有了前面的实验作基础,就不再需要老师过多的帮助了。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说课稿 篇2
这是一篇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的真正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因为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在这节课中主要设有三个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幸福的理解,在予以肯定的同时总结学生发言,再补充课题:幸福在哪里?激起学生再思考: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自读课文,并抓出中心句: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体现三个牧童领悟到“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词句,一边勾画一边思考为什么找这些句子。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为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汇报做好铺垫。此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十年后三个牧童的话和泉井的变化谈体会,在充分的交流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然后过渡到十年前,通过勾画重点词句,体会三个牧童清理泉眼时的心情,再设疑启发: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去追寻幸福的?通过理解智慧女儿的话,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白三个牧童十年前有幸福的感觉,可并不理解幸福的含义,历时十年后最终领会到幸福在普通的、正当的劳动中。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幸福的更多的认识,写写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或感悟,使文本的内容得到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促进其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