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家风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受到家风的影响。家风好,这个人才会茁壮成长。家风不好,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人,父母早已名声在外,然而忽略了家风,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致使孩子走上了歧途。这样的教训是沉痛的,从反面也证实了家风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风。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尚、学识渊博,并注重家风的父亲。他在《诫子书》中这样教育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告诫八岁的儿子: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前段时间,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词语——“家风”。这个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父母乃至整个家庭为人处世的准则。我家的家风就是诚信待人、孝敬长辈。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训诫我,要诚信待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失去它,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人无信不立。从小,父亲就经常将名言警句读给我听,那时的我,虽然不懂其内涵,却也学得津津有味。长大了,我才懂得不诚信的人得到的非自己靠双手打拼的,所言也非内心真正想说的;虚伪之人,同样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生命的避风港。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遵守家规,去孝敬长辈。
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中写道:“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好字。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是等价的。”
从小,我便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那就是黄香温席。东汉时,有一个人叫黄香,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孝顺父母。他九岁时,母亲便去世了,靠父亲一人来养育他。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玩耍的时候,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夏天,父亲干完活儿,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们称赞。十二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嘉奖过他。
我十分敬佩黄香,也非常赞同他的行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子女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现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爸爸妈妈是把生命给我们的人,他们用世上最无私的爱养育我们,使我们长大成人。每个人都应该孝顺父母,因为他们赐予我们生命。
在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我也逐渐养成了“孝敬父母、关爱长辈”的好习惯。我们和姥姥姥爷住在一个小区。爸爸妈妈经常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聊天,和他们散步……我相信,我也一定会像爸爸妈妈一样,怀着一颗孝心,做文明公民。
诚信与孝顺,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愿它常驻我家。愿诚信孝顺之风,飘在中华民族的上空,飘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