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夜23:00
晚上好,童童。
我刚读完乙一的《动物园》。还好, 没有设想中那么致郁。
早先有一天我就想看这本书来着,但是害怕看了受不了,会让心情变糟糕。
快乐太珍贵了,我精打细算着用。
今天是不错的一天,我想我的屏障会厚一点,所以我鼓起勇气拿出了这本。
如果什么事都像看书这么简单就好了。
只要去看,就一定能看完。只要看完,就姑且能说是“完成”了一件事情。只要完成了一件事情,心中就能涌现小小的成就感。靠着这微弱的,一根火柴点亮的小小火花,在寒冷的冬夜取暖,颤动摇曳、随时可能熄灭的火苗里,倒映着一幕光明的世间。没错,这段描述是因为我想到了那个卖不出火柴的小女孩,你是不是也想到了?
童童,我该怎么和你说。我在追索的,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的东西。
无比珍贵,没有它,我无法真实明白活下去的意义。我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活着”只是一种惯性,我不能就这么把“为了活着而活着”当做生命的本质。我来到这个世界,一定有什么,是只有我才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理智告诉我,我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我父母生下了我,没别的原因。
一切意义啊,使命啊,生命的本质啊,都是人类为了自命不凡而杜撰出来的东西。
如果把学习等同于痛苦,把游戏和快乐连通。
就像写法不同,实质意义相同的一组词语。按下了学习的按钮,通向的就一定是痛苦。
我要为这句话涂上一个鲜红的大大的叉。
这一条认知,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学习并不一定痛苦,游戏也不一定快乐。操纵我们心情的,不是学习,也不是游戏,而是脑中分泌的化学物质——在这里,请容许我一概用“内啡肽”来代指。
只要你能让自己产生内啡肽,就一定会感到年轻快乐,无所不能,未来无限希望,世界近在眼前。
无论是学习,工作,游戏,运动……无论是严肃的正经的,还是纯属玩乐的享受的,都能产生内啡肽。
翻译一下,就是你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打游戏的无上快乐。
发现这一点,意味着,现实生活并不是做出取舍,想要现实的充足和向上发展,并不代表着要舍弃掉精神乐趣。
只要训练自己,说服自己,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事情。不要被自己错误的认知束缚住。
游戏不是辛苦学习一天后获得的珍稀奖励。
仅仅只是一种穿插进行的调剂行为。
毕竟,你在游戏中享受到的愉悦,在学习中一样能拥有。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能为你带来物质层面的回报,让你在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而游戏,如果不将它作为职业,如果它和你的职业毫无关系。
你投入在游戏里的每一秒,都是对职业生涯的浪费。
……话虽然是这么说,我宁愿来一碗这样的浪费。
说好了要和你说这本书,叨叨咕咕却没擦书一点边。
我想记住《七个房间》里,三号房那位年轻女子的故事。她担心快递员还在楼下呆呆地等着,抱着父母寄给她的快递,装满马铃薯或小黄瓜,沉甸甸的,想着收件人去哪儿了。她说起小时候,老家旁边的小溪,那段描写美得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想去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边,抬头望天空,体验身体失去重力是什么感觉。
“我听着她的话,想象着犹如梦幻世界一般的那条小溪。摇摇晃晃的睡眠反射着太阳光,细碎的光芒闪耀着,那是一个非常明亮的世界,头顶万里无云,晴空没有尽头,仿佛自己的身体违反了重力,不断地往上再往上被吸进去似的,无边无际。”
如果我是她,被关进三号房里,傍晚六点就是我的死期,我会和这个小男孩说些什么呢?留下什么样的只言片语,哪一片人生是必须吐露给陌生人,带给我的家人和朋友的?
第一句话是,我有一只猫。用抱怨的语气说完它有多可爱。不提有关于它的挠人、咬人和翻垃圾桶等种种小事。
第二句话是……是什么?
我不告诉你,童童。
《向阳之诗》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倒数第二段。我可以很俗气地说一句,“被留下的人总是最痛苦的”。也可以说,至少她明白了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痛苦。她在我眼里是一个人,不是别的什么。
小兔子太可爱了。温暖的一小团,很想抱抱看。
《动物园》想记录的只有一句话,描写手法吸引我,乙一写,“声音化成白色,融化在空中。”(后来发现乙一这么用还挺多的,只是别的地方没有特别注意到)
不是太明白这本短篇集为什么要用“动物园”当标题哦。
《在坠落的飞机中》故事弥漫着一股搞笑的悲伤气氛,在让你流眼泪的时候绷不住严肃的感情,只想脱线地笑出声来。搞什么嘛,痛苦都不再痛苦了。正因此,这样的故事并不讨厌。有趣多了不如说。就是男孩死的时候感觉有点悲凉。
“某个冬夜,我一直在念书,不知何时窗外亮了起来。推开窗一看,冰冷沁凉的空气流进闷窒浑浊的室内,染白了我的吐息,悄悄降临的清晨景色在冰霜中显得闪闪发亮。”
0:04
晚安,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