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范文3篇

2019-06-13读书笔记

  中小学教师读书笔记(1)

  对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俩个方面进行!

  一、对新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对比

  1、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是从原来八条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

  2、“保护学生安全”首次纳入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明确抵制有偿家教现象。

  4、“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

  二、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核心内容的解读

  本《规范》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新《规范》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时代感,强调了教师的爱与责任,时时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关怀。

  中小学教师读书笔记(2)

  在暑期当中,我认真学习了修订的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规范》有6条,一改老《规范》8条的形式,内容更加紧凑,结构更加严谨。保留了传统要求中的精华,摒弃过时的糟粕,抓住了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脉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内容要求上更具体更具有时代性,把“爱岗敬业”改成“敬业奉献”。既然敬业,热爱自己的工作,肯定是热爱自己的岗位,敬业比爱岗更深一层,可舍去前者;而补充了表现时代特点的“奉献”一词,在敬业的基础上还要表现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乐于奉献,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严谨治学”改成了“终身学习”等。

  新规范中语言更具有人文性,在“热爱学生”这一条中,“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把“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改为了“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严格要求”有一种教师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感觉;“严慈相济”既有“严”的管教,又有“慈”的给予,充分表达出教师既要有父之严,又要有母之爱,两方面都要让孩子受益,更显人文关怀;“耐心教导”改成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友”给人以亲切、信任、平等、易接近的感觉。“良师益友”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能终身受益的好老师、好朋友,建立了师生平等关系,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新规范的修改,作为教师的我们还需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认真学习的同时,要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照规范要求自勉,愿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真正像规范中所要求的拓宽知识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学生的成长,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中小学教师读书笔记(3)

  深秋的夜,些许凉意隐隐渗出脊背。此刻,一盏昏黄的灯,面前是一本书——《教育照亮未来》。观封页,素净的米色、白色和赭石,映衬着镂金大字,字字灼灼。我似乎从未读一本书如它一般,千斤重,万钧力。教育,这两个字,突然从历史的苍穹中跌落,划出一道绵延而遒劲的线条。

  蔡元培、胡适、张伯苓、经亨颐、晏阳初、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轻抚书页上的这一个个名字,陌生而又熟悉。他们的文字风格各异,却一样厚实沉重。我仿佛看到了未名湖畔,蔡元培让美育大放异彩;台东讲台,胡适言辞恳切,主张教育独立;南开学堂,张伯苓提倡重视体育,健全学生人格;衡山脚下,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打破城乡概念;育才学校,陶行知推行生活教育,让教育在生活的土壤中发芽……时隔百年,当我再次因为《教育照亮未来》这本书而重温这些教育家的文字,并没有因为半文言半白话而觉得距离遥远。相反,这些近一个世纪前的呼喊,就像一个个晴天霹雳,振聋发聩。教育在民国,如呱呱坠地的婴儿,一路蹒跚学步,跌撞搀扶,直到腿脚稳健,蹦跳雀跃。战乱的废墟中,学校依旧弦歌一堂,带着诗意和温暖;颠沛流离中,教育依然昂首,愈发高贵而尊严。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个奇迹。

  掩卷沉思。百年来,教育变化翻天覆地。然而,在教育如此昌达的今天,教育最朴素的本质,教育最原始的定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正渐渐模糊,叫人忧心。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阵阵的教育浮华背后,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作为一个教育者,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幸福感和价值感。如我,如我们,读《教育照亮未来》,似一阵清风徐徐,吹云散雾,又似拂去蒙在心上久积的尘埃。

  胡适说,“你种谷子,便有人充饥;你种树,便有人砍柴,便有人乘凉;你种瓜便得瓜,种豆便得豆,种荆棘便得荆棘。”扪心自问,我作为一名教育者,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又在思量什么。面对讲台下澄澈如一潭清泉的目光,他们需要什么,我又能给予什么?叶圣陶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说,“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祸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面对朝夕相处的孩子,我的眼角眉梢是不是投射出些许的无奈与心烦?想及私塾里的教书先生背手踱步,一柄戒尺握在手中,我的手是不是又该高高举起然后轻轻落下?

  猛然间,我对“教育”一词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教育”绝不仅仅是教会一个孩子各种本领,识字、写字、算数、阅读;也绝不仅仅是教会一群孩子,懂规范,知礼仪。“教育”是微笑着看孩子趴在墙角观察小虫;“教育”是给浑身脏兮兮的孩子一个拥抱;“教育”是让孩子用一盒彩笔描绘心中的美好。在“教育”这个广阔的世界中,“雪融化后是美丽的春天”,“阳光是活泼的。”

  蓦然回首,母校杭师大艺术楼前,经亨颐先生目光如炬,清戄的面庞,消瘦的身形,我曾驻足,仰视心中的大师,许久。犹记得那年长长的走道两边,一帧帧教育家的相片,有的已经泛黄,有的簇新。《教育照亮未来》一书,让我豁然开朗,奇迹并非有如神助。因为有一群民国教育脊梁和灵魂式的人,一群满腔热血遍洒教育圣坛的人,一群即使衣衫褴褛却神采依旧的人。他们思想的光芒早已穿越时空,耀眼得让今天的教育现实无法正视;他们教育的理念就像一株株苍松翠柏,四季常青;他们怀揣着一颗严慈并济的心,纵然是这个时代教坛最杰出的人物也望其项背。

  记得一句话,“如果身处黑暗之中,与其埋怨,不如让自己发光”。借读《教育照亮未来》,品着民国教育大家的思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循着他们探求的足迹,一星光,一点亮,秉烛前行……

上一篇:走进小说天地初中作文下一篇:《不抱怨的世界》的小学生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