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没有把自己完全放开,就是心里还有顾忌,还受束缚。这是多年来“左”的思想和条条框框的禁锢所留下的后遗症。比如:揭露民生存在的问题和百姓的生活疾苦,揭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饥渴,就担心被说是歪曲现实、对现实不满;倾泻内心深处真实的感受,就担心有损自己的尊严,被人说三到四地讥讽或看不起。这都是没有把自己完全放开的原因,这种想法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很不相谐,整个社会放开了,给人们享受充分的民主自由,可是个人的思想观念还被自己束缚着,这怎么能写出社会和民众所需要所满意的好文章呢?看过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我一向认为,精于权术,城府深藏,把自己包得严严的,面部肌肉擅长阿谀,却丧了大笑的功能,‘成熟’得滴水不漏的人,是不大可能写出好散文的。”雷达同志的这番话说得太准确、太精辟了。我也认为,那种习惯正襟危坐,四平八稳,一本正经,总是好“装”的人,一提起笔来写作总是顾虑重重,考究分寸,又怕伤这又怕碰那,既怕有损自己又怕得罪别人,他写出的文章也一定像他自己“四平八稳”而不能打动人。在我看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敢于坦露真情的作家当属郭沫若先生,你看他在自传中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滑稽不羁的叙写,在《洪波曲》中对自己与于力群浪漫恋爱的描写,真是坦然自若,毫无顾忌,所以他的文章才那么引人喜读。
把自己完全放开写散文,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自己解开或突破束缚自己的网,这要费一番大的力气甚至是个很艰辛的过程。这全赖于作家的责任、坦诚、率真、勇气,其中肩负的责任和应具备的勇气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只要想当一名为民众所接受所满意的作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具有像燃烧着热情火焰的良知的作家,都应该以无畏的勇气冲破束缚自己的一切绳索和罗网,真正地把自己完全放开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