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下面是关于快乐过小年作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第一篇】快乐过小年作文
我的老家春节是从小年即腊月二十三那天祭灶揭开序幕的。正如儿歌里面唱的:“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这反映了孩子们盼望过年的心情。
我奶奶说,腊月二十三天黑以后,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一年的工作。谁人好吃懒做,谁家妯娌不和,哪个不孝老人,何人做坏事等要一一汇报,腊月三十早晨再回到人间,就要按玉帝的旨意世人奖罚惩处。所以老百姓对灶王爷爷毕恭毕敬,悉心供奉。
23一大早,奶奶就起来忙活。先在厨房摆上供桌,在供桌后面的墙上贴上早已买好的灶王像,然后贴上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批 “一家之主”。供桌上又糖瓜,酒、菜,香火,旁边有的还扎纸马和干草。我问奶奶,纸马和干草干吗用。奶奶说,马是灶王爷的坐骑,要让马吃饱喝足才能上天。我笑着说,以后扎个飞机,飞机比马快,奶奶听了哈哈大笑。过一会奶奶回头对大家说,今天只说吉利话。
天快黑的时候,奶奶把一家人叫到到灶房,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然后向设在灶壁上的灶王爷敬香敬酒,奶奶还念念有词。然后将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以及灶王爷的画像对联等拿到院子里,一同烧掉,还有香、纸。做完这些以后,全家人按老幼分别磕三个响头,然后回屋吃饭。饭前,奶奶还要把一块块切好的糖瓜分给大伙,晚饭的主食自然也是水饺,由此我也明白了我们当地为什么家人出门要吃饺子了。
说实话,对于老家的这些风俗习惯,我也是似懂非懂,但不知为何,我从没把他往迷信上归纳,也从没觉得反感。
【第二篇】快乐过小年作文
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罢!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是旧时民间信仰的灶神。《淮南子·氾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神最初为老妇形象,主管饮食,后改绘男子或美妇形象,职权由管一家饮食扩大至操全家生死祸福,并随时记录人家功过,年底上天向玉皇报告。因此灶王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第三篇】快乐过小年作文
过小年,怎么可以少了饺子呢?这似乎就是我们家乡的一个风俗,每家每户这一天一早就开始包饺子了,我们家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全家一起行动,包小年饺子。我负责擀皮儿,姥姥和妈妈负责包,爸爸则在一旁“监工”。
我穿上一身“行头”,还真像那么回事儿。开始擀皮儿了!由于我还不太熟悉,擀出的饺子皮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如果把它们都放在一起,还真是别具一格。还好妈妈和姥姥的技术过硬,把我饺子皮的缺陷都给补充了。
看她们包得那么有劲儿,我也忍不住跃跃欲试了。我拿了几张皮,试着包了几个饺子。可我的饺子也是一副“疲倦”的样子,站都站不稳,多亏妈妈又帮我“塑了型”。
一家人一边包,一边聊天,在一边的爸爸看着我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就给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定名为“快乐劳动”。我们说着,笑着,一盖帘饺子都包好了。看着这么些饺子,我觉得:劳动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儿,虽然刚刚才被擀面杖砸了脚趾……
饺子刚下了锅,忽然,家里一片漆黑,望望外面,同样一片漆黑,就连大街上的路灯也休息了——原来是停电了。家人便立刻翻找一切能照亮的东西——蜡烛、手电、打火机、火柴……没有了电,我们的生活实在是有点乱了套——下了锅的饺子煮露了馅儿;一家人又为点蜡烛忙活了一阵子。没多久,家里便充满了温馨的烛光和明亮的手电光。在这样的光芒下吃晚餐真是别有一番韵味呀。
不过,我还是小声地唱着:“我在遥望,楼房之上,有多少人家在黑暗中祈祷。在四周黑暗中,盼望来电,希望那电工,快快抢修……”不料,爸爸却插嘴了:“盼望来电?你倒是觉得停电蛮好玩的呀?呵呵……”我们也都笑了起来,家人的眼睛在烛光的映衬下充满了跳动的光芒,他们的脸也变得像一朵朵花……
大约七点半的时候,电终于来了,一家人也如释重负般又开始了平常的生活……
这一个小年夜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让我们每个人都印象深刻,不过没关系,这一点都没有影响我们过小年的心情,明天又是快乐的一天,我们依然可以开心地迎接新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