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观后感(2)

2021-02-09观后感

  《奇葩说》观后感3

  《奇葩说》从开播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口碑和收视,而我也从第一期开始就爱上了这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当我们为唇枪舌战、争锋相对的辩论而疯狂时,同时也为自己知识匮乏、不会说话而叹气,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像那些选手一样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由《奇葩说》原班人马编写的书籍——《好好说话》。

  说话是一种能力,又是一门艺术。大多数人认为说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谁人不会说话,就连出生不久的婴儿也能发出各种声音。说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这种科学的能力渐渐被人淡化,尚未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说话的艺术性在必要时刻往往可以扭转乾坤,改变尴尬的局面,利导一个完美的结局。书里为我们介绍了五种场景下的说话练习方法,分别是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被称为五维说话体系。所以,抛开本书灌给读者的鸡汤,《好好说话》更重要是的方法论,需要我们学习并付诸实践。

  五维说话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沟通,此种模式下我们往往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善意的微笑试图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可是他们却时常不懂我们说话的真正含义。于是,我们一边冒汗,一边竭力解释,试图让自己的话语通俗易懂,容易被他人理解和采纳,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时,我们应试图争取有效的沟通时间做完整的表达,让双方步调一致,好的事情说得圆满,坏的消息说到重点,适当显示自己的专业性。

  说服模式下,我们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可以尝试真诚地给对方提建议,并且强调选择权在对方,我们只是助其一臂之力,而非像家长般硬式说教。有效的劝导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对方实际的需求并给出实现的合理途径,实质是为对方的合理需求在辩护。

  谈判模式下,我们需要搜集对方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打破僵局,赢得优势局面。首先可以采取纠正式引导,引出对方来纠正我们的说法,从而获取正确信息,其次可以适当反抗对方给与我们的回击,让对方能源源不断提供所需信息,做出最有力的判断,达成谈判的最优解。

  演讲模式下,最重要的是自信、清晰、生动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在万众瞩目下讲话确实是会让人紧张和出汗,但不要过高估计出错的严重性,诚恳接受指正会赢得掌声。不管演讲者是内向或是外向的性格都能塑造合适的讲演角色,用故事带动好奇心,用流畅的讲解吸引大家持续的目光。辩论场景下,我们往往抛出一个论点,并用例子论证来显示结论的正确性,此时权力他方是正反方都想争取到的“中立方”。辩论最重要是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并为之反驳。我们自己也要增强意识,意识到对方提问出现的陷阱,从而巧妙避开,出其不意地回击。

  文中反复说好好说话就是好好思考,可见说话的水平是由思想决定的。《奇葩说》中各位高手在台上妙语连珠,金句频出,足见其知识储备之厉害。他们掌握了知识,掌握了表达方式,会好好说话,才会有如此精彩的舞台表现。纵观全书描述的`五种说话场景,虽然各不相同,但说话的能力是相同的,技巧是可以转化的。高水平的演讲一定要和观众有交流,然后过渡到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又演变成说服。说服的时候其实也有谈判,谈判的时候也是在相互辩论,辩论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演讲。他们紧密结合,辨证来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实现说话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当然,以上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进步。未来,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就从好好说话开始。

  《奇葩说》观后感4

  观看《奇葩说》已经成为每周的习惯。

  喜欢《奇葩说》很多年了,每一期节目看完心里触动特别大。源于知识的魅力,源于严密的逻辑,源于丰富的人生,源于有趣的灵魂。

  喜欢薛兆丰老师缜密逻辑,日常生活的细微争论在他的思维里都可以用经济学的逻辑严丝合缝的解读;喜欢李诞的诙谐幽默,嘻嘻哈哈的笑脸上藏着一个世俗正经的人格;喜欢康永老师的高情商,温柔的言语总能在节目末尾将本来紧张激烈的辩论变成温情柔软的人生哲学细语;喜欢马东自嘲爱钱奸商的痞气,不羁的笑意背后藏着一双犀利智慧的眼眸;喜欢晓松老师豁达满腹的才气,气定神闲的言语中尽是人生的大智慧。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喜欢<奇葩说>是因为在复杂的世界里,依旧有那么一群人用言语来拨云见雾,激励我内心向往爱,向往知识 ,向往梦想。每一句拍手叫绝的金句背后都是人生走过的智慧,每一次严密的逻辑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知识的储备,每一个话题的讨论,都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需用一颗柔软的心看待世间万物。

  我想用诙谐的话语,谈正经的人生才是这个时代语言的通行证吧。

  《奇葩说》观后感5

  《奇葩说》第二季带着种种意外和变数落幕了,邱晨与肖骁对决,开辩还未过半,肖骁已经处于半放弃的状态,最后蔡康永救场才让决赛不至于那么难看。毕竟不是正经八百的辩论赛,蔡康永也解释了自己解围的原因。结果并不重要,在这样的节目当中,展现自己的过程比较重要!

  从决赛来看,两位留到最后的选手其实不是一个量级或者说不是一个频率的,其实奇葩说的选手也分成几类,一类是真的奇葩(娱乐圈的边缘人),一类是能说的(辩论比赛出身的)。诚如马东所言,如果这档节目单纯地做成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我猜想这个节目不至于想现如今有话题讨论性,如果单纯地做成一个类似江苏卫视某档标榜“国际青年圆桌会议”式的节目,估计所谓的思辨性是不足的,最终会变成闹哄哄的、博眼球的那一类综艺型的节目。

  小编和网友从第一季开始便注意这个节目,当时还是马东、蔡康永和高晓松主持的节目,关注的原因是因为蔡康永在内地接下的节目第一时间考虑不是传统的电视台而是一个网站的自制节目。后来看了两期节目,我便明白了蔡康永的选择。相较于传统的电视节目,这样的节目具有更大的空间和尺度标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些选手本身的标签属性,这样的一个团队应该会让他有一些些归属感和认同感。

  随着高涨的点击率、超越传统媒体收视率,奇葩说也成了传媒行业当的一个“现象级”的节目,大概也是传播学领域可以用以作为例子来引导专业学生去思考的现象。大型视频网站的自制节目其实早几年便有了,但现如今如此密集地出现的超越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大概奇葩说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引领。

  我们大多在一个沉闷刻板的团体里工作,有些时候,我们和金星的状态差不多,就是想开开年轻人开脑洞能到一个什么程度,也许正是一些超出常规的想法才使这个社会不断前进!

【《奇葩说》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1.《奇葩说》观后感(精选5篇)

2.《奇葩说》观后感(精选4篇)

3.《奇葩说》优秀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4.比奇葩说还奇葩的哲理故事

5.比“奇葩说”还奇葩的哲理故事

6.《奇葩说第五季》观后感

7.奇葩说第五季第1期观后感

8.《我的儿子是奇葩》观后感范文

上一篇:《奇葩说》优秀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下一篇:《奇葩说第五季》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