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语文教学都比较注重对语句的积累,可对于积累的运用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好像注重积累、引导积累是老师的事,可怎么运用却是学生自己的事,那要根据各人的情况而定。其实不然,对于积累的运用,老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做老师的,要教给学生运用的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运用兴趣。
一、在阅读时就要为运用打基础
有的人认为,对于需要积累的东西,不要问学生是否理解,只要记住就行,长大就会明白了。其实这话有一定的片面性,那种被动地读书,不理解的记忆是不可取的,我们提倡读书时 “字字入目”,要把心放到文章里去,作者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有把自己置身于作者的描写当中,才能真正地去理解文本,只有入情入境的去读,才能唤起自己生活中某些似曾相识的记忆。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才能灵活地运用。如果在读书时佐以科学方法的指导,老师作适时的点拨、引导,那么,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就会更快、更透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样的语句:“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在阅读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什么灵车远去了,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引导学生去想象当时的情景,自己觉得是怎样,就想像成什么样,越细致越好,好像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语句,还在自己的脑海中留下了当时的情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如王辉同学的爸爸要去阿联酋打工了,她在描写车站分别的情景时,就成功地运用了类似的语句,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呜……’火车拉响了汽笛,要开车了,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下子抱住了爸爸,趴在他的怀里痛哭,泪水打湿了爸爸的衣衫。爸爸轻轻地拉开我的手,依依不舍地登上了列车。那从车窗里伸出来的手渐渐地远去了,我哭着、喊着爸爸,追着列车奔跑,我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呀,可是列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了远方,我和妈妈还是呆呆地站在那儿……”
二、有意识地去引导,在“勤练笔”中灵活运用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权威的评论家,学生动笔作文时就对教师有所期待。如果能得到老师以至于同学热情洋溢的赞许,这种赞许也会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驱力。我在每天的日记抽查中,喜欢给学生写一些简炼的评语,对于他们运用的好词佳句,我总是大加赞赏,表扬他们能够活学活用,运用得恰当,并根据具体的表现以得“☆”来表示,如今,有的同学都得到了三颗星、四颗星乃至五颗星。我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六颗、七颗、八颗……可别小看这几颗星,那可成了同学们的奋斗目标。每天缴过日记,办公室门口总有几个人影晃来晃去,只要我一声令下,他们就会飞身入屋,抱了日记本就跑,接着便在教室里引起一场不小的骚动。有一次,胡奥林同学在描写雪景时,曾写道:“我走进田野,天地间一片雪白,麦子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树木披上了白袍子,电线也变成了一根根银条,啊!好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这一望无际的白色,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胸,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其中,“粉妆玉砌”引用自《第一场雪》,“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引用自《索溪峪的“野”》“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胸。”引用于《山雨》。我给他得了五颗星,他自己自然欣喜若狂,其他同学也都非常羡慕,有的在日记中写道:“我正欣赏着自己那闪闪发光的四颗星,突然有人叫了一声:‘哇!胡奥林得了五颗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忙凑过去一看,果真是五颗,我刚才的激动一下子变得无影无踪了,留下的不知是忌妒,还是羡慕……但我知道他一定有过人的地方。多么希望我的五颗星能早日到来啊。”在讲评课上,我让学生们明白了,胡奥林的这则日记之所以能得到五颗星,关键是在他能活学活用,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积累的语句。接着,我们又讨论了怎样才能运用好积累的语句的方法。学生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他们的积极性自然不用再讲了。
其实,学生的写作有着巨大的潜力,你越夸他们行,他们就越行。于是,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今天你引用了这段,明天我就会引用那句,形成了互相竞争、积极上进的良好局面。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他们勤练笔的好习惯。
三、运用不等于摘抄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也出现了在一篇文章里进行大面积摘抄的不良现象,这其实是对运用的误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思想懒惰,对待作文敷衍塞责,运用不得法,干脆摘抄了事。为此,在讲评课上,我让学生们明白,不论是日记还是作文,要想有出色的表现,就要通过真人真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实作文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善于观察,要善于抓住人物或事物特点,进行细致地描写,做到内容具体。而运用积累的语句正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善于总结别人的写作方法,吸取他们的长处。比如,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写得活泼可爱,但不一定所有的猫都是那样,它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我们学习的正是老舍先生的这种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并非把他的语句大面积引用过来。优美的语句不是不可以引用,但大面积引用,写作时便很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摘抄现象也是由于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还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别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句时,我先让学生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然后说说体会到了什么,最后让同学们试着造句。有的同学就造出了这样的句子:“看到大家那犹豫的神态,爸爸斩钉截铁地说:‘就按我说的办,出了问题我承担!’”这种以理解为基础的运用,显然与那种直接摘抄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印象的是很深的。
积累就是为了运用,如果只积累不会运用,那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那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把积累的语句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开阔思路,构建成新的联结,产生新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