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2)

2021-06-13谎言

物理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器材

  显微镜,凸透镜(两只),凹透镜(一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眼镜的度数如何计算

  二、引入新课

  放大镜可以使我们看到较小的物体,但是太小的物体像细胞,用放大镜却不能看到。为了能看到细小的物体,人们制成了显微镜。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人们又制成了望远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

  三、新授课

  (一)显微镜

  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2、原理:先用一个接近物体的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

  离物体近的这个透镜叫物镜,其焦距较短;离眼睛近的这个透镜叫目镜,其焦距比物镜稍大。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①拿显微镜时,要一手紧握镜臂,一手托镜座,不要单手提拿,以防目镜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显微镜不可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随意取下目镜或拆卸显微镜的各种部件,以防灰尘落入内部或发生丢失损坏等。

  ④使用显微镜时,操作要正规,养成两眼同睁、两手并用的习惯,边观察边计数和绘图等。

  ⑤要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发现有灰尘或操作中不慎使镜头和载物台沾上染料、水滴等,应及时擦去。光学和照明部分的镜面只能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绸布等擦摸,以免磨损镜面。机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显微镜使用完毕,转动粗调螺旋上升镜筒或下降载物台,取下标本片,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离开通光孔,然后再下降镜筒或上升载物台使接近物镜,垂直反光镜,下降集光器,关闭虹彩光阑,复原倾斜关节和报片器位置,把显微镜放回镜箱。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和宽的倍数

  ③物镜、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远镜

  1、作用:利用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大)物体。

  2、组成:有一种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3、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4、视觉效果:望远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但是由于“视角”增大,人感觉物体被放大了。

  望远镜的直径比我们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还有一种望远镜用凸透镜作物镜,用凹透镜作目镜(伽利略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望远镜成的是倒立的像,而日常及军用望远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是因为安装了正像系统。

  5、思考题

  用望远镜看远处运动的汽车,其运动速度比实际上的速度快了还是慢了?

  四、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5、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显微镜

  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2、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3、原理: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二、望远镜

  1、作用:利用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大)物体。

  2、组成:

  3、原理:

  4、视觉效果:望远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由于“视角”增大,人感觉物体被放大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易讲得太深,只要求让学生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能产生神奇的效果,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热情。

物理说课稿 篇3

  《二力平衡》一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是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二力平衡是物体受力平衡最简单的情况,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为后面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压强、浮力的学习等设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习这节课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1)、对于平衡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力平衡是本章的重点,是今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习压强和浮力,分析力与运动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初中学生的推断能力普遍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善,对物体受平衡力都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因此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为本节课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方法基础

  学生在学习速度、密度知识时,对控制变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可以迁移类推到本课,并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础。

  3.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现有的经验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性。如物体静止在空中要使它匀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于或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这一错误的认识造成学生对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对平衡力大小的理解产生思维障碍;学生已学习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对物体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维障碍。

  依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利用多媒体图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受力作用吗?分别受哪几个力的作用?讨论总结出几个力平衡和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等概念。

  引导学生从两个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介绍实验装置,讨论操作方法。

  归纳总结二力平衡条件: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把实验结论概括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更为清晰明确,方便学生记忆运用。

  (1)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比较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以便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

  学以致用,物理课来源于生活应用与实际,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从平衡力的判断、方向大小应用等方面设置了练习题,以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1、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培养的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去粗取精,条理清晰,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逻辑关系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一定数量的作业,有利于知识内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据课标、学情、学科特点谈的我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