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村庄与田地间隔着一条小河,河东是村庄,河西是田地。人们要去田地间劳作,须趟水而过。老人常说:“隔河一千里”,来来往往很不方便。解放后,在村长的组织下,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小木桥,桥两头用石头砌成高2米左右的方形石柱,原因是河东岸地势有2米多高,为了架桥,河西岸也只好砌2米多高的石柱了。在河中间打下两根碗口粗的木桩,从山里砍来几棵大树,搭在木桩和石柱上,再用铁丝绑牢。上面铺上木板,人就可以在上面行走了,牛、羊等牲畜还是要从河里走。桥虽然简陋,但总比趟水过河要方便些,特别是冬春时节寒冷的天气,更显得方便了。
自从有了这座桥,村民们可高兴了。不说劳作的方便,老人和孩子们又多了一个休闲、纳凉的地方,每当夏天晴朗的晚上,月亮刚挂上树梢,桥面上就聚集了不少的人,大人过桥去看田水,老人来桥上纳凉,小孩在桥上数星星,看月亮,听老人讲故事。晚风吹拂,凉爽宜人。偶尔有蚊虫叮咬,也毫不在乎。更有胆子大的人从家里抱来凉席铺在桥面上休息,常常睡着了,忘了回家,第二天早上,才被去田里劳动的人叫醒呢。
可惜,这桥不牢固,每年春夏之交发洪
水时,总是担心被洪水冲垮,几乎每年都要修整。
改革开放后,政府也看到了我们村的这座不牢固的木桥,决定重修这座桥。现在修成了一座很牢固的钢筋混凝土桥。桥全长20米,桥面宽3.5米,有两个桥洞,在桥洞的中间还有一个小桥洞,这样,既减轻了桥的重量,还可以用来防洪。桥面铺上了水泥,两边还砌了石栏杆,真是漂亮。
现在,桥不仅可以行走,连几吨重的收割机也可以通过了。这就是我家乡的桥。
[以家乡的桥为题的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