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教学反思随笔(3)

2020-12-30熟悉的人

父与子教学反思随笔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感悟文本

  教学时,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抓住空白,想象说话

  说儿子了不起,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

三、读中体验 感受父子情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父子情至深。如学习“36小时”是怎样的挖掘?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不断地挖掘中,又有遇到怎样的困难与危险!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最后通过播放汶川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凡而伟大的父爱、母爱,再让学生结合6月19日的父亲节,表达对父亲的爱。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

  2。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真正融入到文本中。

  3。借班上课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学机智欠缺。

父与子教学反思随笔6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做比较入手。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纵观以上教学,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

  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不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大不够热心过于冷漠。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再如后面儿子的表现部分也不够丰满,我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孩子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伤生,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再一个就是朗读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情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比如在重点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一段的研读中,虽然我反复的引读,扣问,再读,但始终没有得到情感的升华。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没有让学生“用”起来,如果可以让学生给这位父亲颁颁奖,写写颁奖词儿,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用起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父与子教学反思随笔7

  语文课堂上,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把“父亲挖到孩子的过程及子的无私表现”声情并茂地解读出来后,带动了同学们积极地与文本对话,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用自己真切的童心去体验,用自己稚嫩的心灵去理解,充分地与老师对话,与同学交流,深入地领悟了人间最美丽的“亲情”。之后,老师用投影展示课文情景图的同时,播放了一曲歌颂父爱的插曲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再次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了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顿时,课堂上师生都沉浸在对父爱的真切感悟中,使课堂教学瞬间达到了升华,这一切也感动了听课的各位老师,就在教师眼泪即将流下的刹那间,老师用投影展出了一道拓展延伸题:改变结局,多思考。内容如下——

  结局1:父亲挖出了血肉模糊已死去的儿子。

  结局2:父亲正在寻找儿子的时候,忽然一声巨响,父亲也倒在血泊中。

  同学们擦去泪水,开始了讨论。有的学生说:“当挖出了血肉模糊的儿子后,父亲为失去爱子悲痛欲绝。”有的学生说:“亲在寻找儿子的时候倒在血泊中,更能说明父爱的伟大。”还有的学生说:“从这两个结局中,我感到了父爱的无私与深厚。”

  在学生正在体验“父与子”经历生与死考验后亲人团聚的动人场面时,却忽而要发挥想象,感受“悲而又悲”的另一种结局。这种对文本的超越,学生品尝到的只是痛苦,这种体验已经背离了原作者的初衷,这种多元思考是没有意义的。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而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却恰恰缺少人文关怀。

【父与子教学反思随笔】相关文章:

1.《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反思

2.《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3.教学教学反思

4.父与子小学作文

5.教育随笔之《论语》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6.《日历》教学反思

7.小池教学反思

8.《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上一篇:父与子小学作文下一篇:地震演习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