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2)

2020-06-10文学常识

三、简答(每题5分,共4个小题。)

  1.从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和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分析《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

  《史记》的语言艺术,也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所谓“古文”的最高成就。

  从战国诸子的文章、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到汉代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邹阳、枚乘、贾谊等人的散文,可以看到铺张排比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手段。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

  2.简要介绍一下魏晋时期的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并将两者进行比较。

  南朝民歌盛于南北朝时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华彩的一章。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与西曲两类。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南北朝民歌都是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南北朝民歌都以五言一句为主。南北朝民歌继承了乐府民歌的特点,篇幅短小,文字清新洗练、清丽自然,语言高度凝练,言简意赅,意蕴丰富,通俗晓畅,且抒情多于为事。南北朝民歌有很多相同特征,但是由于南北朝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从现存数量上看,南朝民歌的数量远比北朝民歌多。南朝民歌绝大多数是情歌,而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北朝民歌的题材既有反映爱情、婚姻的,又有反映北方民族的人文风格、性格气质的,也有反映战争和羁旅行役的。简言之,北朝民歌内容比南朝民歌内容更丰富。北朝民歌中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民歌的语言不同与南朝民歌的深婉缠绵、清新艳丽,它们是坦率直截的,符合北朝人民豪迈的性格特点。即,南朝民歌曲而柔,北朝民歌直而刚。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宛转回环,富有节奏感;北朝民歌则坦率直截、质朴、粗犷、豪迈而刚健。

  3.《人间喜剧》的社会意义及文学成就。

  《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目光,从研究客观世界的宏观出发,洞悉整个法兰西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达到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

  4.简答俄国文学当中的四大多余人形象,并对多余人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产生于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当时,一些受过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较高天赋和才华的贵族知识分子,既不满上流社会的腐败,愤世嫉俗,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既有朦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为,又脱离人民,远离革命,结果,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一生,成为“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多余人”。这些“多余人”形象不仅是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的中心主人公,而且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角色,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珍品。

  “多余人”系列形象:

  1.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2.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

  3.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

  4.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5.《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

  6.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

四、论述(每题15分,1个小题。)

  任选一题作答,不得少于300字

  1.赏析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2.结合自身体验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进行解释,要求有自己的见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我们确认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开头三句,单刀直入,概括性强,感人至深。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然而并不,相反是觉得加得好,因为它真实。王弗逝世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记挂心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已经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沉痛。如果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要“纵使相逢”,要爱侣起死回生,这是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的也是悲痛的,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对“记梦”来说,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飘泊在外,雪泥鸿爪,凭借梦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故乡与爱侣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亲切而又熟悉,她呢,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了,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此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那将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到现实上来。

  “明月夜,短松冈”,多么凄清幽独的环境呵。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这种表现手法,有点象杜工部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有味。

【艺考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2020艺考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2.2015艺考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3.文学常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4.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5.2016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6.2016初中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7.2015高中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8.2015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上一篇:检讨书写作方法下一篇:为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