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2021-03-18小猫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 分析教材

  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焦点。本节课《能源》是初中物理最后一章第一节,教材从能源的利用出发,要求学生了解能源的有关知识。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共两个部分。分别是: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21 世纪的能源趋势。

  3、教学重点是能源以及能源的种类。 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了解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这种认识活动和研究方法。

二、说目标

  1.常识性了解:什么是能源;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2.通过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能 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节能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这节课一开始,多媒体视频播放了《未来地球,能源危机》,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并进行交流观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渴望。

  接着出示三峡水电站的一张图片,简述三峡水电站的情况,提出问题:三峡 水电站是如何发电的?然后多媒体展示三峡水电站发电原理图,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发电过程,说明能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导学达标

  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 97--98 页, 了解能源利用的历程以及 21 世纪的能源发展趋势,常识性了解什么是能源、化石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通过提问交流,检测学习情况。

  (二)合作学习 这部分学习过程中设置了四个问题,通过同桌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对本节课的进一步理解。这四个问题依次是:

  1、谈谈能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结合生产和生活上能源的使用情况,对能源进行分类。

  3、面对21世纪能源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会不会出现“能源 危机”?应如何解决?

  4、作为中学生,对于节约能源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当堂检测

  本环节设置了五道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看起来比较简单,是能源的一个系统认识。由于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许多种类的能源,所以学生会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本节课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能源名词,有些容易理解,如化石能源,但是有一些却不太好理解,比如一次能源中的核能,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了,我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学生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能源、化石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概念 掌握较好, 对于能源的利用历程和 21 世纪的能源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堂练习题能独立完成, 掌握较好。

  不足之处:

  1、整堂课总体看来显得内容不是很充足,这与知识点的量少有一定的关系。

  2、只注重了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不够,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对能源的利用 及能源的优缺点,能源与社会只局限于表面,没有进一步挖掘。

  3、缺乏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对时事的关注和了解,认识到世界的能源危机,从情感上让学生感知加强国防力量的重要性。

  4、这节课主要是情感教育,在整个过程中,虽然对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准备,却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合作学习这一环节设置了四个探究问题,但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很少,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说课稿 篇5

  一、说大纲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阅读教学有专门的规定,要求本册教材的阅读部分,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材

  《词七首》安排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是唐宋诗词鉴赏。根据编者的要求,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同时,为感知诗的声韵美,还要懂得一点格律常识。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之一,本课所选七首词,李煜、柳永、苏东坡、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各一首。从这些名家作品中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尤其是从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和苏轼、辛弃疾等风格迥异的词作中了解宋词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的物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学的精华,又能在亦婉约亦豪放的情感及“红牙板”、“铜琵琶”的变奏中感受宋词的情感美和音韵美。

三、说学情

  诗词的教学,从字面上讲,文言字词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一道障碍;从内容上讲,历史典故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二道障碍;从诵读来讲,章法和句法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三道障碍;从鉴赏来讲,意境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四道障碍。前三道障碍学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容易解决。本单元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诵读是学生体会诗意、品赏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诗词教学的必经之路。我们知道,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要按谱制词,所以写词叫做“填词”。词的语言、音韵之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至于意境,学生虽然早有接触,且他们或许知道什么是意境,知道怎样分析意境,但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意境的准确定义,并在感受、品味词的意境时,能通过亲自实践掌握一些要领。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在品味词的意境、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上。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词的特点,教学过程分四步来进行,即:诵读、背诵、涵咏、鉴赏。

  1、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例如: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如“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更/与何人/说”。②“念桥边红药”的“念”,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③《雨霖铃》的韵脚依次是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念奴娇》的韵脚依次是物、壁、雪、杰、发、来、发、月,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诵读的方法:可采用默读、朗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等。

  2、背诵。诵读是习词的基础,诵读而不背诵,只是枉费工夫。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渐入佳境,为后面的鉴赏作铺垫。背诵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3、涵咏。朱熹《论读书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尝诗的悠长韵味。经过这一步骤,学生就会进入诗的意境。这里,有必要点明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在让学生咀嚼回味中进入诗的意境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引导联想和想像。根据词作思维的跳跃性在词中留下的意象空间,通过联想和想像,串联成一个完美的意象。例如,《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有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再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合上书一想”,为我们道出了读诗的秘诀。大漠、长河、孤烟、落日,这一系意象,经过“想”,读者便进入了全诗营造的寂静、旷远、苍茫的意境之中,从而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感受。

  ②从词的章法入手。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例如“大江东去”一句就给全词奠定了豪壮的基调;同时,还可以拿苏轼《水调歌头》的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比较,它将读者引进哲理的思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例如《永遇乐》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由上片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人的忧愤作了铺垫。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永遇乐》词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词人以廉颇自况,因不能为国效劳而感到悲愤。

  ③抓词眼。例如“空城”是《扬州慢》中的词眼。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住上片,开启下片,围绕“空城”,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4、鉴赏。通过对词的意境的把握,学生就能根据自己文学功底和生活体验对每首词的思想感和艺术特点进行评价了。可通过讨论或作文的形式完成这一任务。

上一篇:说课稿六篇下一篇:【精选】说课稿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