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后感作文(2)

2021-06-15[第七单元]写一篇读后感

读书读后感作文 篇5

  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是环境的教育,是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而不是过多的教诲与训斥,某一种意义上说,说教往往是无用的。因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有着浓厚书香气的家庭氛围,无疑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其中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陪着孩子一起读书。这个理念的提出,应当是教育观念的一次变革,它至少蕴含了以下五层意思:

  一,首先,身教重于言教。教育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育人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一个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形成,是需要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去影响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除了适当的言传以外,更主要的还需要教育者的身教。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比如,养成阅读的习惯,孩子也会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而热爱读书,并能将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与父母沟通。

  二,通过一起读书,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陪孩子一起读书,意味着你可以走近孩子的心灵,再也没有比这样的模式更加有效的了。我们经常会发现,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好,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糟,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失败。明智的家长总是能勇敢地选择了“与孩子一起读书”、“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恰恰是化“代沟”为“代桥”的有效手段。

  三,营造良好的智力环境。前苏联作家巴甫连柯说,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

  阅读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取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使孩子得到放松休闲,缓解焦虑,调节情绪,与孩子一起读书,既能留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处,又能要求自己也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举两得。据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

  四、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爱、漂亮或者具有吸引力,就去读书吧。经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知道怎么才能想出办法。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拒绝盲目,他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这些,都是平时不读书的人所欠缺的。但是,读书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优雅或者提高身份,而是为了获得素质。

  五、阅读习惯改变命运。所谓素质,如爱因斯坦所言,就是将学校里、书本上所学来的东西都忘掉后剩下的东西。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能力,培养自信心,形成实践能力。

读书读后感作文 篇6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最适合我这种不喜欢读长篇大论而又想得到多点东西的人看了。虽然只是:“论”“说”“谈”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为写的都是人生的哲学。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本书。因为《培根随笔集》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点厄运也无妨。因为厄运当中也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啊!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暑假读书活动读书笔记 ,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

读书读后感作文 篇7

  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上一篇:【推荐】读书读后感作文汇编六篇下一篇:【推荐】读书感受作文汇编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