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心理作文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作文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作文 篇1
上个星期,我和弟弟闹矛盾了。 那天晚上,星稀月不明,我和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玩捉迷藏。这时候,弟弟跑了过来,亲密地说:哥哥,我和你一起玩吧。 为什么?我看,是你胆小怕黑吧!看着烦人的弟弟,我讨厌地说,这下被我一句话点中了命脉吧,谁叫你经常像跟屁虫似的烦着我。 怕黑,我就不能玩吗?好半天弟弟才说出话来,声音如同蚊子叫。 能!只是怕黑就别参加!我没好气的讲。 弟弟有点急了,大声说:凭什么,我不能玩! 因为你怕黑!我有点得理不饶人地说。 怕黑我就不能玩吗?弟弟吼道。 你胆小就别参加! 同伴不耐烦的说道:别吵了!一起玩就一起玩!吵什么! 好,三条道,一人走一条。我当时正在气头上,丢下这句话就走了。弟弟呆呆地站在那里。隐约中听到有人对他说:不要紧,你跟我一起走吧!这句话让我更加生气,竟然还有人护着他!我不玩了,回家。愤愤不平的我踏上了回家的路。 后来一想,自己做得确实有点过分,毕竟他是我的弟弟呀。 于是,我决定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向他道歉。 但结果让我大跌眼镜。第二天弟弟似乎不生气了,还笑嘻嘻地跟我说话。我一直在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这么多年,这样的争吵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但每次我们都能和好如初。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 那是因为,我们是一对好兄弟。
心理作文 篇2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玩过许多有趣的小游戏,但今天下午殷老师带我们做的小游戏却让我欢喜倍加。
第一个游戏是殷老师让我们放松一点,伸出双手,十指张开,自然交叉合并,我们都很奇怪,但还是照着做好了,接下来殷老师神秘地问我们:”你们是右手大拇指在上,还是左手大拇指在上呢?”顿时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笑开了,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我一看,自己的右手大拇指压着左手大拇指呢!“接下来我要宣布答案啦,”殷老师微笑着说道,“左手大拇指放在上方的话,心理会很敏感,在他发火的时候,千万别跟他说让他更火的事情哦……”原来,我们的肢体和大脑的半球是交叉对应的,你交叉双手的时候,左手拇指在上,推测出你是“右脑型”,右脑偏重形象思维,表示侧重感性,就是所谓的心理敏感。右手拇指在上,就是“左脑型”,左脑型偏重逻辑思维,所谓理性。一看我的握手方式, “看来我还是偏重逻辑思维的理性人呢!”哈哈。
紧接着第二个游戏开始了,只见殷老师指着下巴说:“请指着你的鼻子。”但有些同学却指着自己的下巴,我们都笑翻了天。殷老师告诉我们,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心就容易被带偏,原来我们的眼睛也会“欺骗”我们的心呀,真让我大为惊诧,大开眼界。
最后一个游戏,殷老师在桌子上放了两块巧克力,她忽闪着眼睛,“调皮”地对我们说:“你们想现在吃一块呢,还是20分钟后吃两块呢?”大多数同学抢着说20分钟后吃两块,但有小部分同学选择前者。殷老师笑着公布答案说“选择吃一块巧克力的同学,他们还相当于四岁的小朋友哦!”这时的教室里,不约而同地爆发出我们的拍手声和哄堂大笑声。
这真是一次有趣的游戏啊! 因为在笑声中我们知道了很多的知识,我好期待下次的精彩游戏快快到来!
心理作文 篇3
乙:前些时候,我们讨论了“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一些心理学问题,老师们都很感兴趣。学生作文首先必须拥有与作文有关的感性表象和学习到的材料,这包括平日生活中所积累的素材,以及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等等,这很重要。但是,我们也都知道,作文材料再丰富,不经过主体的选择、加工是成不了文章的。这就涉及到作文的构思问题了。袁老师,今天我们就从构思这一方面,来探索一下儿童作文的心理奥秘,好吗?
(一)作文构思一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
甲:好!儿童对作文的构思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拥有作文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概括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再根据它选择所应写出的内容,明确所要叙述的事物之间的正确逻辑关系,以确定先后次序,段落层次。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这些内容,这就是所谓作文的构思过程。
乙:这就是说,作文的构思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一是概括中心思想;二是安排文章结构;三是选择词句表达。这几部分都很重要,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活动内容。为了讨论得具体些、深人些,袁老师,我们是不是先集中探索第一步——怎样从材料中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弄清儿童确定中心思想的心理规律。
甲:好啊!什么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作文和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作者向读者传递信息的过程。文章的这种属性,决定了作者在动笔前必有一定的写作目的,也就是必定有若干信息想要传递给读者。
乙:关于这一点,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他还指出,即使是专门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之类,也是想将现在自己了解的信息传递给日后的自己的。如果完全没有信息要传递,就写不出文章来。
甲:是的,文章作者的这种想要传递某种信息的愿望,就是文章“中心思想”产生的根源。在写议论文和一部分记叙文时,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表达某种思想观点、思想感情,因此,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章集中要表达的观点或感情。在写说明文和另一部分记叙文时,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告诉别人某种客观事物的情况,于是写作目的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形成作文中心思想的心理过程
乙:从儿童作文实践来说,他们文章的中心思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袁老师,您是不是举例给大家谈谈。
甲:可以。心理学研究表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深入思维的复杂过程,是作者对于感知获得的生活细节、事物的表象等感性材料加工改组的过程。
让我们先看看一位高年级小学生介绍自己作文构思时的体会。
教学片断一
甲:从小作者的自述可以看出,儿童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
儿童在生活实践中,通过感知、体验、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采集了各种材料,其中某些事物,某些问题或事例,引起他们的兴趣,深深触动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其感动,得到启发,引起联想,产生了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这时,中心思想就进人了孕育状态。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有所感尚不够清晰,有所思还比较粗浅。
乙:看来,介绍构思体会的那位同学,在参观时,参观后,直到作文前的思想状态都处于中心思想的孕育阶段。
甲:是的。
中心思想形成的第二阶段是——萌生。
作者通过艰苦的思考,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发生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作者从客观事物的现象中“发现”内涵的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东西。这些在作者大脑中渐渐明确、突出、凝聚起来,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朦胧变为明朗,涣散趋向集中,粗浅发展为深刻,一种明确的中心思想逐渐形成。刚才谈体会的那位小作者,在动笔作文前的那番对于确立中心思想的思考,则正是中心思想“萌生”阶段的具体表现。
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根据同样的一些材料,不同的儿童往往可以概括出不同的中心思想。
譬如,陈小平老师安排了这么一次作文训练——
教学片断二
乙:陈老师总结提示得好,同一件事,由于孩子们的认识、情感有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们的感受就不一样。各人概括出的中心思想也就不一样了。
甲: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想到,由于同一个材料中往往含有多种意义,儿童不断挖掘文章材料的内涵意义,最后在自己大脑中常常也会萌生出好几个中心思想。这就必须通过比较、选择、最后确定一个意思为中心思想。这时才能说这个儿童真正确立了中心思想。
乙:这就是说,儿童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孕育、萌生。有些儿童,有时会经历三个阶段——孕育、萌生和比较选择。
甲:是这样的。
(三)形成作文中心思想的基本条件
甲:从对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的考察,我们也可以看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生活实践;第二,思想认识;第三,思维概括性。
从生活实践来说,在实践中通过感知、阅读、体验,搜集材料,经大脑贮存是形成中心思想的基础。
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从作文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作文材料的贮存越丰富,通过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而作文材料源于生活实践,这第一个条件——生活实践,确实十分重要。
甲:从思想认识来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认识。生活实践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在作者感知、贮存和加工的过程中,必然渗透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倾向。
乙: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儿童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是形成文章中心思想的决定性条件。
甲:再说思维概括性。作文心理研究表明:在文章中心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其重心和关键是思维。
对作文来说,感知是出发点,记忆是材料库,从感知所捕获的信息或从记忆贮存的信息中,提炼观点,形成中心,主要依*思维概括性。 在实践中,我们不是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吗?参观的地点、采访或观察的对象与所得的材料大致相同,而学生作文的中心思想却深浅有别,这除了他们思想认识水平有高有低外,正反映了他们思维概括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