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颠覆”价值取向
虽然奥斯丁成为作家、终身未婚的个人经历一反其所处时代之传统,“其笔下所有的女主人公,包括她最喜爱的伊丽莎白的视野却都还远不够开阔;没有一个人想要谋求一份职业”。伊丽莎白的智慧灵巧仅被当作爱情竞争中的砝码,其女性意识下的价值取向仍直指婚姻。原著中,知识丰厚、乐于追求精神食粮的女性角色并未获得幸福归宿;而现实地追求婚姻与爱情、少有才识的女性却都能有所“斩获”。伊丽莎白未受过正规教育,算不得饱读诗书,弹琴唱歌也只是马马虎虎,但其在婚姻征途中所展现的个性、直觉与魅力却为奥斯丁所大力提倡,其谋求婚姻归宿的女性价值取向获得了认可;妹妹玛丽埋头书本、终日苦读、以期用知识来充实内在,却常被奥斯丁以讽刺式的口吻加以描述,大有“书呆子”之嫌,是为禁止项;夏洛特同玛丽一样相貌平平,但因其现实地追求婚姻,“理性”地寻找归宿,可为非禁止项;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知识、才艺皆备,不过,因缺乏灵敏的爱情直觉,遭受了欺骗,是非提倡项。以爱情(婚姻)的成功来衡量女性价值的原著便有了如下系统模型:
(原著)提倡项A1=伊丽莎白,非提倡项A1=乔治安娜,
禁止项A2=玛丽,非禁止项A2=夏洛特。
麦卡洛的续写在女性价值取向方面与原著大不相同。续作中的主角玛丽是个大龄未婚女,认为“舒适的处女生活并不是最悲惨的人生……丈夫带来的可能是痛苦而不是幸福”。一心想要成为作家的玛丽不顾艰难独自前往曼彻斯特采风;为摆脱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既定命运,她甚至拒绝了条件甚好的怀尔德先生的求婚,反将精神寄托于神秘的专栏作家阿耳戈斯(辛克莱)。即便在与辛克莱结合后,玛丽仍热衷于教育、健康事业,俨然一副现代职业女性模样。麦卡洛提倡的正是这种以自身为价值取向的女性意识;相反,续作中的伊丽莎白完全依托婚姻来实现自我价值(“每每费兹(达西)的政治生涯需要她时,她就会被叫到伦敦来……(凭着装扮出来的华贵之气)成为威斯敏斯特的一颗明珠”),是作者笔下的禁止项;年轻守寡的吉蒂以寡居生活为傲,殊不知自己的“自由”与财富正来自婚姻的囚禁,吉蒂与玛丽的处境因此形成矛盾,前者是非提倡项;乔基虽然能继承丰厚的财产,但她崇尚自由选择,最大的希望是拥有并打理自己的农场,乔基和玛丽有相似之处,但与母亲伊丽莎白在价值观上形成矛盾,是非禁止项。由于麦卡洛在续作中提倡女性追寻婚姻以外的自我价值,其语义系统便可表示为:
(续作)提倡项M1=玛丽,非提倡项M1=吉蒂,
禁止项M2=伊丽莎白,非禁止项M2=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