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议论文(2)

2021-01-08议论文

语文的议论文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数百年前,文人们就通过朗朗上口的诗歌告诫后人,对待事物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切不可让其他因素干扰了你对真相的审视。

  宋人的墙为雨淋坏,儿子与邻翁对他做出了相同的提醒:"修好墙,以防盗。"盗贼果真光顾后,宋人称赞起儿子的先知先觉,却怀疑邻翁的手脚是否干净。同样的提醒,为何招来截然不同的态度,恐怕宋人正是被感情上的亲疏蒙蔽了双眼吧!自古以来,人们就颇为重视感情因素对事件成功与否的影响。"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诚然,感情上的亲密对事业的成功也许会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在认知事物本质上,感情上的亲疏有时也会给人带来错觉以及误导。国外科学家曾做过试验,让试验者在一组照片中选出长像—符合审美标准的一张,结果受测者选出的容貌多与自己亲友相近。排除个人审美观念不谈,生活的耳儒目染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视觉的评判尚且如此,事物本质的洞察更何以堪?自古以来多少人在感情因素上受到了蒙蔽。西晋王室广封王,欲使天下尽归司马氏之手,殊不知诸公之中良萎不齐,终于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中原的下场。三国中孔明因对马谩偏爱有加,忘却先主对马谩"华而不实"的评价,委以重任,终使《出师表》空有"真名世",也不免"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今,不也有领导干部任人唯亲、从而祸起萧墙的事例吗?可见,认知事物,为人处世,若戴上感情的有色眼镜,危害大矣!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高层。"若要不被感情上好恶的云雾蒙蔽,身在高处,眼观四方不失为好的方法。岳家军威震四海,正是由于岳飞超越亲情,以军规处罚岳云,军风大肃,才有了"撼泰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谈。孔明事后挥泪斩马谩,以肃军纪,才没有因感情亲疏而再误军国大事。

  一个公正的决断往往是建立在理性观察和思索基础上的。而摆脱感情上的干扰则是做出正确理性评价的先决因素。

  也许真正完全超越情感的决定难以做出,然而,三思而后行,从多个角度思考是可以尽量避免感情上的误导。现今我国法规制度中"回避"和"协商"原则不正是对理性处事的指导和提倡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在一览无余的—高层,摆脱情感辑绊的我们,或许可以长吟:"莫让浮云遮望眼!"

语文的议论文5

  《出师表》有言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一亲一疏,导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看来,勿以亲疏论事非。

  纵观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华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乱相续往往能使人掩卷沉思。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百姓们的生杀予夺之大权,也毫无疑问地掌握在其手中,真可谓:"君主一跬步,皆关民命。"就是这样,我们往往能看见一些小人,他们溜须拍马,阿识奉承,曲意逢迎,把君主们的每一个毛孔无不弄得舒坦至极。于是这些人深得君主之"亲",甚至独揽大权,破坏朝纲,明末的魏忠贤专权不就是明证吗?而贤明的君主求贤若渴,对人才亲之信之,恰恰是因为明是非,懂事理,才知孰亲孰疏之分。

  在人类社会中,自"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子其子”以来,亲情就成为了维系这个社会的稳固的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人们往往认为亲人们总是对自己好,因而他们总是对的,没有错的,而对于旁人,难免存着此疆彼界之心,所谓"人心隔肚皮",难免对别人有着成见,故事中的富人即此类典型人物,而有两位人物的行为却值得我们的赞叹。

  祁黄羊的"内举不避子,外举不避仇"。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了,不以亲疏好恶来定是非,而是惟贤是举,诚可贵矣。

  另一位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他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担任了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之后,权力可谓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各界人士1致推举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担任广东的都督,当此之时,孙中山先生只需微微首肯,便定能保证自己的哥哥飞黄腾达,然而这位伟人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婉言地谢绝了,说:"我哥哥才力有限,不堪担此重任。"如此高风亮节怎能不让人仰慕不已。

  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抛弃小我,舍弃一己之私利,来成全大我,寻求真理;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克制感悟,注重理性,让理性之光熠熠生辉!

  勿以亲疏定是非其实就意味着一种广博的爱!

语文的议论文6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不能致用。因此学生与外界的社会生活不能融合,本文就如何将语文教学放入整个社会语言环境中去,形成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语文教育”格局,展开讨论。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刍议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不能致用。而语文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的积累,况且要善于学习。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头脑就难免空虚,思想的源泉就会枯竭。所以,学生如果与外界的社会生活不相接触,一味在教室里进行单调、乏味的语文训练,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一定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是只管课内,很少涉及课外,更不要谈社会了。就课内而言,仅仅只管语言文字的教学,而忽视了语文表达与广大社会生活的联系。

  整个社会也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熏陶。

  因此,要把语文教学放入整个社会语言环境中去,形成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语文教育”格局。

  一、何谓“大语文教育”

  所谓的“大语文教育”,总而言之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语文教学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并向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渗透拓展,把语文教学与对学生的做人做事教育相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培养和训练。

  二、如何进行“大语文教育”

  1.课堂教学的“大语文教育”。

  语文学习,最终要由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完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要提倡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探究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而不是灌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行动起来,让其在与教师的动态交流中获得知识,而不是让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其实,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应剥夺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而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不断的感悟中,获得知识,这正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2.语文教材内容的“大语文教育”。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师要打破以往单一的语文教材模式,要走出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变“教好教材”为“用好教材”。

  总而言之,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都当作教材,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重点地去读。

  3.教法上的“大语文教育”。

  教师要打破那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主训练,自我发展,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

  当然,无论什么教法都要有目标,《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每位教师都应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懂得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大语文教育”的教学反思

  1.“大语文教育”绝不是只管宏观不管微观的那种“大而空”的主张。(1)多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改一直存在着十分重视微观而相当忽视宏观的倾向,有必要加以纠正。(2)要注意全局性,在思考和解决任何问题时都占据首要位置,语文教改也必须从全局出发,而不能只从某一局部甚至某一细节出发。

  2.“大语文教育”也绝不是教学内容杂、分量多、学生作业多,我主张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无不是为了最好地完成语文课的任务。

  3.读、写、听、说四者相通──听是用耳读,说是用嘴写,读是用眼听,写是用笔说,这是叶老的精辟阐述,其实四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由于传统语文教学,造成了只教读写不教听说,只考读写不考听说的弊病。我们则坚持四方面有机的结合。

  4.系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性是“大语文教育”第一的也是基本的特征。由于语文教育本身的整体性,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必须从整体着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一、要把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训练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进行,而不是只盯住任何局部.二、从实现上述目标的方式和渠道说,不仅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还要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的渠道,并且使这三者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就是自觉努力、积极活动。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力来提高自己。要解决好教学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宰,但他是“教”的主体,他以学生为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以学习对象为客体;教学活动由两个主体构成,师生都应具有主体意识;但是在两个“主体”中,从教师组织学生学好的角度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第一位的,更为重要,应当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

上一篇:朋友议论文下一篇:关于东北的雪作文(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