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又是一个令人遐思的不眠之夜。是夜,皎洁的月亮冉冉上升,晶莹夺目,清爽明澈。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清辉溢满苍穹,显得格外宁静和安祥。抬头仰望这白玉盘般的明月,自然会使惆怅的心绪颇不宁静,免不了要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尤其是对那些旅居他乡、戍守边关、漂流异域的游子们和孤独者来说,更是盼望着借明镜般的皓月来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呢。
按照我们文明古国的传统习惯,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夜晚,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乡异国的华夏儿女都要在这明月高挂的太空下,溢满清辉的大地上,万户千家摆放着几案,供献着月饼和果品,一家人一边赏明月,一边品月饼,絮絮道道地诉说童话般的真情,抑或是畅叙离愁别恨的衷肠。更有洒脱者,或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或吟明月之诗,颂窈窕之章,任意放纵自己的思想,尽情驰骋游离于天地万物之外,该是何等的自在和潇洒啊!
皓月悬挂高空,清辉洒落阳台,显得格外亲切和温柔。女儿急着要献月亮,忙不迭地清洗果品,盛月饼,又抱来大西瓜恳请我用刀剜切成一对牙齿鲜红、棱角分明的工艺品,末了又将一盘盘供品,往来穿梭地摆放在了妻为她早已准备好的圆桌上,两眼一眨一眨地仰视着温柔的明月,用虔诚的心接受着明月的沐浴和洗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是绝妙的生活写照。回想起自己幼小时在父母身边献月亮的情景,心情又是多么的激动和寒伧啊!那时是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庄稼人的生活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着,中秋时节几乎年年都是青黄不接的岁月。要过八月十五,那可就急坏了队长和家长。旧粮已颗粒无存,新粮又打碾不下来,为了让家家户户都献上大月饼,队长只好带领男女劳力掼麦捆子,一个个用双手抱着一束麦杆,用力往石头和木桩上摔打,将摔打下来的新粮聚拢成堆,再按人口多少平均分配到一家一户。母亲高兴地将分得的新粮收拾干净,抢着在四五户人家共用的小石磨上吆喝着毛驴推磨下来,方能做成又大又圆、又层又香的大月饼供月亮品尝、检验。供桌上除了一个月饼、两半西瓜和少有的几颗苹果、梨外,再没有象现今诸多可供祭月的供品。四合院里亲房家的孩子们都围在供桌四周,眼睛似乎在望着明月,心里早就盘算着自己如何才能尽快地吃上月饼和瓜果。馋急了就在趁父辈们不看管的当儿,偷偷地抠一块月饼,或拿一颗果子来解馋。由于父母们献月亮的心情十分虔诚,月光什么时候冷落了供桌,什么时候才将供品端下来,约摸到了深夜十一点多时,才能大口大口地享受月亮恩赐给我们的月饼和瓜果……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现在城里人祭月献的月饼,大都是市上出售的。尽管其造型好看,图案精美,如嫦娥奔月、银河泻月、三潭映月、西施醉月、貂婵拜月等;尽管其制作的风味各异,如京式的、广式的、苏式的、滇式的等;尽管其馅芯香甜酥脆,日益丰盈,但比起母亲在自家精心做的又大又圆、又层又香的千层大月饼,那就逊色多了。因为,现今市场上充盈的月饼大都穿金戴银,满脸的珠光宝气,足令庄户人家望而却步,不愿亲近它。而母亲做的`千层大月饼是她亲手一层一层揉捏好,撒上香豆粉,用温火蒸熟,其中饱含着一位淳朴善良的母亲对子子孙孙的一片拳拳爱心。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无不浸透着老母对晚辈们衷心的祝福和无限的期盼。
玉兔西斜,阳台上渐渐暗下来,女儿又一盘一盘地把供桌上的各色供品一一请下来,高高兴兴地分享着嫦娥姑姑赐给她的美味佳肴。而我的缕缕思绪却又才下眉梢,又上心头。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上把中秋节称之为团圆节,象征着一家人的圆满、和平和安祥,寄托着无穷的祝福和祈盼,但月圆人也圆的家庭又有几何?远的暂且不说,就拿自家来论,几十年来往往是月圆人不圆的时日多。小时候过中秋节,或父亲,或兄弟,大都在外地兴修水利,搞副业挣钱。一则是为了完成队长交办的任务,一则更是为了能多挣几个工多分几斤粮、几角钱来养家糊口,共渡饥寒,哪有什么团圆可言?唯有彼此的心中多了几许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和思念而已。而如今,大家已变成了几个小家,相隔的距离也渐渐远了,自己虽然能和妻儿一起团团圆圆赏月了,但与年迈的父母又很难在一块儿过上一个团圆节了。至于兄弟姊妹各奔东西,更是一年难圆一日了。而维系这一个团圆之家的,唯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和止不住的思念而已。古往今来,推己及人,大都如此。月圆是画,月缺是诗,不也很美吗?明月如此,何况人乎?只要是父母子孙平平安安,康康健健,纵然有短暂的离别,再也就别无所求,心满意足了!
亮如白昼的夜已很深了,妻儿早已进入了圆满的梦乡。我也就此上床,闭目默念起东坡先生的词句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17年关于中秋的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