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也许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幸福,有吃有穿,家里上上下下都围着孩子转,活像大臣在为小皇帝梳洗。可是大人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孩子是怎么想的呢?自由!什么叫自由?大人们在约束我们的同时,也在减少我们的自由。
曾记得挪威的音乐教授布约克沃尔德说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我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天性的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学校是一种从事系统地压抑儿童天性活动的机构。”我们的小学生活仿佛在印证着这位娜威教授的说法。有时,同学们面对繁重而又枯燥的课余,总会束手无策地问:“妈妈,可以休息一会儿吗?”“爸爸。可以少做一点吗?”小孩子是父母的至爱、至亲,而父母却不能让他们面对幸福之路,而是拉粉他们的小手,强行走另一条人生之路,那么,他们还能找到回来的路吗?
秦文君阿姨是一位尽力观察儿童心灵、揭示儿童内心的优秀作家。她创作了小说《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家有小导》···这些书讲的都是儿童的呼吁,儿童的内心世界。在看了一本名为(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后,我便想起了以前一本书上说的:“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苦涩的,不甜美的。同样,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有着儿童样儿的孩子,那才是健康的、自然的、香醇无比的。”在《一个女孩的心灵史》中,莘莘原本是个善良、活泼、重感情的女孩子,可是一上小学就变了,她变得沉闷,开朗的性格丢失了一大半。
那是为什么呢?这又是一个值得人们探讨的教育问题。秦文君阿姨率先呼吁孩子美好的天性,描述了儿童心灵的需要:自由与爱。在提倡爱的教育已近百年的今天,对孩子的爱却在慢慢消失,消失在儿童死读书、苦读书之中,消失在人们对孩子心灵的漠视之中,消失在时代的浮躁之中。至于孩子的自由,更是被单一的、繁重的课外补课、课业劳作所剥夺。有时,孩子们会眨着天真的眼睛,问爸爸或妈妈:“可以玩一会儿吗?”但对于他们合理的要求,家长还是会摇头。其实,孩子是需要鼓励的,他们处在嘈杂的世界之中,要呵护他们纯净的心灵,使他们拥有善意、智慧。
现在的孩子正在渐渐地变成家庭、社会的适应者,而不是创造者,他们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美好天性和潜在的素质。心灵教育的观念,在为孩子们惋惜的同时,也在为孩子们呼唤自由与爱,呼唤“一个美好灿烂、充满着爱和善惫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