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学雷锋活动倡议书
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心小学学雷锋活动倡议书,欢迎大家参考!
中心小学学雷锋活动倡议书1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多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层革命者发出号令“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每年的3月5日,是咱们“向雷锋同道学习”留念日;每年的三月就成了“学雷锋运动月”。
“雷锋”,在中国已经不仅是一个名字,罢了经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应把弘扬雷锋精神同校园环境建设联合起来,鼎力弘扬雷锋对党、对祖国、对国民无穷虔诚、助人为乐、忘我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弘扬“螺丝钉”精神和耐劳学习、艰难斗争的精神。
盼望我校的每一位少先队员都可能弘扬雷锋精力,从当初做起、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尽力进步本人的思维素质,为学校、为故乡、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气。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校少先大队部向全部少先队员发出倡导:
一、酷爱集体,保护群体好处,热情辅助有艰苦的队员。
二、维护校园环境,不乱丢垃圾,不在学校吃零食。
三、在校园内不乱吐痰,主动清算地面跟墙壁的污垢。
四、不蹂躏草坪,不损坏校园绿化。
五、讲文化礼貌,留神礼节标准。
六、自动捡起地上的垃圾,养成“文明卫生”的习惯,独特创立一个漂亮的校园。
xx小学
20xx年xx月xx日
中心小学学雷锋活动倡议书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三月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万物吐露出芬芳之时,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我们耳边总会响起一句伟大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五十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为了让雷锋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更好地把“助人为乐、勤学善思,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活动落到实处,少先队大队部郑重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1、学习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从身边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
2、学习雷锋渴求知识、发愤学习的“钉子”精神。自觉培养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3、弘扬中华民族扶贫帮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主动做好人好事。
4、爱护公共财物,树立“校园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人人争做校园的小卫士。
5、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情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友爱互助,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老师们,同学们!纪念雷锋的日子里,不能缺少你的参与;企盼爱心的目光里,不能缺少你的帮助。微笑礼让、文明用语、勤俭节约、遵章守纪……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把我们的爱心撒向身边每一个人,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中心小学学雷锋活动倡议书3
亲爱的同学们:
三月,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月又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今年是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3周年。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把这种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学习以下七种雷锋同志所具有的精神:
一、文明礼貌的春风精神。
二、团结守纪的大雁精神。
三、诚实纯真的水晶精神。
四、热心服务的孺子牛精神。
五、主动向上的火箭精神。
六、自强勇敢的雏鹰精神。
七、永不服输的钉子精神。
同学们,祖国的蓝图呼唤我们创造,祖国的发展激励我们奋斗。让我们以誓言向未来宣告:我们学习,我们创造,我们实践,让童年交出一份合格的人生答卷!
中心小学学雷锋活动倡议书4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以总干精神为引领,以“迎会创城”为抓手,创建富裕、美丽、幸福、文明、活力xx,弘扬雷锋精神,建设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我们实验小学是学雷锋活动的主阵地,在此,实验小学大队部向全体少先队员提出开展“学雷锋”活动倡议:
一是学习雷锋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做一个和谐的人。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关心同学,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争当爱心使者。
二是学习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从身边小事做起,不购买零食、不吸烟,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努力创建节约型校园。
三是学习雷锋的集体主义精神。讲文明、有礼貌,自觉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做好卫生清洁工作,爱护公共财物,维护校园环境的整洁和安宁。
四是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奋进求是,努力学习。像钉子那样,有挤劲和钻劲,积极钻研科学文化知识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主动及时地完成作业。作业规范、字迹端正,遇到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争当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好学生。
五是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多读书,读好书,增强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本领。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向雷锋学习不是简单的做几件好事,而是要学习雷锋的实质精神,学习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信守自己的诺言。
我们全校少先队员一定会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让雷锋精神随着我们的脚步播散到每一个角落。
【中心小学学雷锋活动倡议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