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2018-12-05调查报告

  西x镇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全镇现有土地4.1亩,3.8万口人,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相对剩余。加快剩余劳动力资源有序转移,扩大劳动力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和谐颍上,使农民过上“有体面、有尊严、有价值好日子”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带着这个问题,近日,我们对全镇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我镇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据对全镇9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进行统计,截止20**年8月底,全镇外出打工人总人数为2.06万人,其中省外1.55人,省内0.51万人;打工人群男性人数占61%;女性人数占39%;年龄18岁——30岁的之间的占打工总人数51 %,30——45岁的40%,45——60岁占6%,其它占3%;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人数占3%,,小学文化水平人占35%,初中文化水平占42%,高中文化程度占1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从收入来看,平均每人每年收入6000多元。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输出规模看,增速较快。据统计,20**年全镇外出打工人数为1.8万人,20**年达到2.06万人,增长速度较快。

  (二)从趋向分布看,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居多,特别是宁波、上海、广东几大城市居多,约点外出总人数的60%。而且这些集中分布的情况大都与“亲缘、地缘、情缘”有关,75%以上的都是“亲靠亲”介绍去的,劳动等中介组织介绍的较少。

  (三)从就业工种看,从业单一,技术含量较低,且多为建筑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从事管理和一定技术含量工作的人员较少,不足打工人员总数的5%。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生产工人约1.52万人,占打工人员总数的69.8%以上。

  (四)从经济效益看,20**年,全镇外出打工人员人均6934元,比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95元高出5739元。

  (五)从学历与待遇比例上看,学历高、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待遇相对较高,体力劳动者工资较低。

  (六)从时间上看,呈现间隔性、短期性、不稳定性。闲时输出劳动力,忙时带回生产力。

  (七)从在家在外人员结构上看,在外的多为青壮年男女,在家的多为“386199”(“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人)部队。

  (八)从就业观念上看,观念不新,创新意识不强,多从事一些传统的技能。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不难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但是,在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慎重对待。

  1、农村劳动力转移任重道远。

  我镇总人口4.1万人,其中95%以上是农村人口;全镇农村劳动力22711人,占全镇农村总人口的55.4%。截止20**年8月底,劳务输出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0.3%,尚有近1万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同时,乡镇企业发展不快、工业企业不没有新的突破,农村城镇化速度缓慢,城市对民工的种种限制等,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出了挑战。

  2、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乡镇虽然成立了人才站、劳动就业指导中心等组织,但多数未能正常开展工作。存在着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经费的问题。总体上看,在外虽设立了劳动信息站、外出务工人员联谊站等,对外开拓劳务基地、搜集用工信息的力度不够大,上下内外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不健全,由此而出现了劳动力转移信息不畅、工作脱节、有组织劳务输出比例低的局面,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劳务收入的提高、权益的维护和输出的稳定性。

  3、农民技能培训力量薄弱,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在全镇2.27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人。由于本身的素质比较低,造成就业上的低层次化。有95%的外出打工农民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体力劳动。当前,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但从当前情况看,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缺少时间短、见效快的务工技能培训。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培训机构大多资金缺乏,培训设施、培训手段落后,加之农民对接受有偿培训热情不高,严重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4、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管理和扶持力度不够

  村级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从一定程序上折射出县、乡有些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和指导,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规划和调节,缺乏统一组织协调,缺乏必要的扶持手段。对劳动力转移工作宣传不够,在帮助农民消除思想障碍、增强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5、“留守”家庭子女教育、家庭治安存在问题。

  许多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家庭中留下是教育阶段的孩子,体迈多病的父母。孩子缺少父母关家、指导,学校缺乏与家庭的经常性联系、沟通,使得一些孩子缺乏有效的管理,经常上网吧或到其他地方玩,形成一些不良习气,耽误了学习,影响了健康成长。对于家庭,因青壮年大都在外,家中缺少“主心骨”,社会治安存在有许多不安定因素,个别地方时有偷盗现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隐患。

  三、思路与对策

  (一)进一步增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乡镇实际的现实选择。乡镇农业人口多,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单纯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十分有限。只有减少农民,实现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才能富裕农民。同时还要看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用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战略范畴,像抓农业结构调整一样,千方百计地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要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量化考核,搞好检查督促,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会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分工负责。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县涉农部门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把各自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切实改变“多头管,无人管”的局面。乡镇事务站、农业综合服务站、农经站等涉农部门要尽快配齐配强人员,各村设立劳务信息员,形成上下贯通的劳动力管理服务体系。在劳务输出集中的地方,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以县为单位设立办事处,派驻专人负责搞好协调和服务。

  二是建立健全以公共就业服务为主体,社会中介就业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劳务输出的格局。同时,加大对现有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规范或取缔不合理的中介组织。

  三是全面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底子。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情况进行一次详细地普查,将劳动力按年龄、学历、技能水平、性别等分梯次输入微机,建立信息资源库,实现对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的动态控制,为搞好转移提供科学依据。

  (三) 进一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

  一是要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后生活保障。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的规模经营,促使有转移意愿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是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务工者户籍管理、子女上学、就业、就医等方面给予方便。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和实施劳动力开发就业计划,创建符合用工市场需求的劳务基地,形成相对稳定的输出渠道;要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督促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及时为务工人员办理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等社会保险;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劳动者工资,确保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是创造宽松的就地转移和返乡创业环境。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特别鼓励他们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饮食、运输、家政服务等吸纳劳动力多的产业。要把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纳入招商引资范畴,积极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实现“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目标。

  四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展劳务经济的意义、劳动力转移的供求信息和劳务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进一步搞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

  加强培训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要研究制定相关办法,建立起农民工培训经费由政府投入机制,确保培训经费足额到位。要健全和完善培训制度,层层签订培训目标责任书,使培训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轨道。要把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共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培训体系,解决师资问题,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法。大力发展“定单”式培训,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发展什么产业就培训什么技术,使受训人员结业后就能直接就业,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五) 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三粉”产业及第三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使生产、运输、加工、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二、三产业向工业集中区聚集,使之成为增加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

  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以县城和集镇建设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比较合理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投资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容纳和承载能力。把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等与集镇建设结合起来,增强集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四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社区服务,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五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开拓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关于盐城湿地的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统计局网站建设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