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组织领导,抓实“四个到位”,确保“四好村”创建工作有力推进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补齐绿色崛起的最大短板,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推进机制,努力抓好项目支撑、加快发展脱贫产业,确保今年退出16个贫困村、5014名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创建市级“四好村”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好村”创建工作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内容,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载体,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我县高度重视“四好村”创建工作,今年来,在市委农工办的具体指导下,我县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为载体,以“移风易俗”为抓手,全面开展了市级“四好村”创建工作。对照市级“四好村”创建标准,细化方案,落实责任,强化举措,强力推进创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组织领导到位。“四好村”创建,必须建立一套坚强有力、指挥有序的指挥体系,将创建工作一开始就上升为县委、县政府的意志,集中力量,有力推进。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农工办、县委宣传部、县精神文明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彝族自治县“四好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四好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督查等工作,有力有序推动工作开展。
(二)宣传动员到位。“四好村”创建,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得到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将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为此,我县充分利用全县干部大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院坝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四好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及时总结创建活动中的经验,树典型、立标杆,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带头争创,带动群众积极参与,营造出浓厚的创建氛围。
(三)制度规范到位。“四好村”创建,必须坚持走群众自主与制度化建设相结合的路子,将群众的主动性创建性引导到法治的轨道上来。为此,我县始终坚持发展与法治并行的创建原则,在“四好村”创建活动中,我县制定了活动方案,对标创建要求,从创建目标、任务、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结合脱贫攻坚16项专规,从住房建设、产业发展、良好习惯、文明新风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引导各村认真总结《村规民约》,探索形成《民主议事会制度》、《村三务公开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移风易俗三年攻坚计划》,制度建村取得新成效。
(四)检查评比到位。“四好村”创建,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考核体系,将创建工作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通过痕迹管理和工作成效检验创建的成色和质量。为此,县政府制定了2016年“四好村”创建评估试行办法,由县农工办、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等部门负责对照创建标准,对各村创建工作进行全方位检查评分、整改提高,月初对上月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分。
二、扭住工作重点,突出“四个好”,“四好村”创建初见成效
“四好村”创建,关键是突出重点,在“四个好”上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成为现实。
(一)住上好房子。住有所居是群众最本真的愿望,是最根本的民生。我县把“交通先行+新寨”作为最坚实的保障、最利长远的措施,推进住上好房子为基本要求的新寨建设,推进交通改善为先导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25个创建村建成畅通村道、组道,基础实施条件显著改善,目前,我县25个创建村住房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
(二)过上好日子。安居乐业是群众最美好的愿望。我县把“产业发展+培训就业”作为最长效的增收支撑和最根本的脱贫举措,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探索庭院经济,加大技能培训,努力增加贫困户收入,让群众在脱贫的基础上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通过充分发挥生态和立体气候特点,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大力扶持花牛、山羊、跑山鸡等适度规模发展;通过积极构建“龙头企业+经营主体+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金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因户施策发展庭院经济,用活用好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周转金帮助贫困户以“小种植、小果木、小畜牧、小水产”的四小庭院经济,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通过因材施教提升就业能力,坚持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开展技能培训,发展居家灵活就业,开发农村保洁、护林、护路等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保障贫困对象实现就业,实现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至少一人就业,25个创建村共有1万余人次参加培训,实现创业就业。
(三)养成好习惯。养成好习惯是贫困群众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实现长效脱贫的关键。我县把“社会扶贫+扶志扶贫”作为最有力的扶贫补充和最丰沛的动力源泉,同步推进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强化自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激发内生动力,努力铲除穷根。通过大力实施社会扶贫专项行动,扎实开展“我为家乡脱贫做件事”为主题的“10.17”全国扶贫日系列活动;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助贫行动,带动41个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通过构建社会帮扶,在25个创建村实施社会帮扶项目25个。与此同时,我县按照市委“四好村”创建要求,把贫困群众好习惯的养成与脱贫攻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举办“欢乐农家大赛”“洁美文明村社、院坝、农户”创建活动38场次,评选“好儿媳、好公婆”等先进典型269人次,表彰“产业脱贫之星、技能脱贫之星、勤劳致富之星、洁美文明之星、孝老爱亲之星、婚育新风之星”等六星评选农村典型114人次,让贫困对象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制定“励志家训”“村规民约三字经”427幅,建立“双向约束制”,帮扶干部与贫困对象签订《文明行为约定》1960份,倒逼贫困对象改变不良习惯。
(四)形成好风气。形成好风气是贫困群众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共同愿景。我县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移风易俗的教育、示范和引导,出台《移风易俗三年攻坚计划》和《2016年移风易俗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文艺大篷车”下乡镇演出30余场,其中25个创建村各1场,惠及贫困群众5万余人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移风易俗。同时,持续巩固提升“亲情工作法”、“德古调解法”、“双高治理”等成果,助力彝区移风易俗,我县首创并在彝区推广的“双高治理”成效被国家扶贫办252期刊载,省委东明书记、甘霖常委签批在全省推广;我县学习借鉴周边地区移风易俗成功经验,出台了《移风易俗三年攻坚计划》,让全县各族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三、注重常态长效,聚焦“三个环节”,久久为功深化“四好村”创建工作
“四好村”创建是脱贫攻坚移风易俗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稳定农村的需要,是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实现安居乐业的需要,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我们倍加重视,持续用力,久久用功。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创建方案,凝聚各方合力,继续统筹抓好2017年“四好村”创建活动。
(一)聚焦目标,及早科学谋划。紧扣“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主题,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目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化举措,有力有序推进“四好村”创建,按照任务书和路线图要求,提前推进“四好村”创建工作,助推移风易俗,助力脱贫攻坚。
(二)聚焦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激发农村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一是抓培训,提认识。大力开展“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专题培训,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户长会、院坝会等形式,集中培训镇村干部、党员干部、致富能人等群体,提高认识,以点扩面。结合实际编制“四好村培训手册”并纳入农民夜校培训教材,把“四好村”创建精神、四好村内容扩散到村、到户。二是发倡议,广号召。以文化下乡为载体,在全县19个乡镇开展“四好村”创建宣讲活动,制作“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倡议书,开展“四好村”创建内容进机关、进校园、进村寨、进企业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广发动,造声势。通过电视台、广场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倡议书,利用手机报、微信公众平台大力宣传“四好村”创建的内容,加大宣传,营造“四好村”创建的浓厚氛围,确保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三)聚焦落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将“四好村”创建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督促指导各乡镇各部门成立创建“四好村”领导小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狠抓落实;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创建活动通报制度,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抓好经常性的督促指导、经验总结、自查自评等活动,推动“四好村”创建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确保高效推进,如期完成创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