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评课稿

2019-03-17稿件

  “我们教学也好,评课也罢,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李校长关于EEPO有效教学如何评课这个问题所作的最精辟的回答。人教版第三册第23课《假如》,教材所处的第六单元,学习主题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

  今天我们组的评课主要从三次小组合作学习着手:

  一、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内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热情”的基础上,挖掘出教材中有深度、难度、有开放性等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第一次是学习小组合作识字。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无休止的“填鸭”,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而在本次学习中,通过由学习小组长带读词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兴趣高昂,进入状态很快。同时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第二次是根据诗歌第一、二节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节,完成学习卡。第三次要求每个小组合作: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干什么?以“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的句式,小组讨论后补充完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话练习的平台。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各小组在快乐中完成了这次合作学习任务。所以说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密切相关的。在本堂课中,从复习识字→学习课文→自学课文→拓展运用,体现了内容梯度的设置(扶→牵→放),学生在学习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素养。

  1、规则与约定。虽然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地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小组形式的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条件才能称其为合作学习。这些条件就是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关注、关照、倾听、资源利用、亲和力。就是指小组成员之间有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同小组及小组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要学会关注和关照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这需要平时的训练,要养成习惯。从这点可以看出陈老师平时训练有素。“无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做到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仅仅有恰当的学习内容、明确的分工是不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应遵守的规则必不可少。四人小组学习突出了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探讨。形成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后并作小组交流发言,小组代表发言的小组意识较浓,如“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我们组认为……”。教师能深入小组帮助指导学生开展探讨,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角色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很具有亲和力,能以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共享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师生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则,这也是我们要说到的“约定”。陈老师在整堂课中有多种约定方式,有口头约定、书面约定、手势约定。书面约定有开书符号、关书符号、自由读符号;手势约定有伏听、坐正、夸奖、朗读、倾听、完成学习任务。其实陈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有更多的约定手势,我们在听试教课时还有“大眼睛,小眼睛,谁的眼睛最漂亮——我的眼睛最漂亮。”和击掌等约定,这说明陈老师平时的训练是非常到位的。

  2、关注边缘人物。本堂课至少有五个人人参与的机会:①复习词语。熟读时组长带读,人人参与。②自由读时人人认真大声朗读。③自学课文第三节完成学习卡时,同学们根据卡上内容人人参与讨论。④最后齐读时,人人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把能表达感情的词语很自然地、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了。⑤展开想象说自己的愿望时,人人参与,非常投入。如,在进行识字合作学习时,有的组采用的是交叉合作的方式。有的组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老师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用优生带动学习困难生,从而使显性边缘生也参加到合作学习中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3、表达呈现。本堂课中有三种表达呈现的方式,即口头呈现、朗读呈现、书面呈现。教师在提问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问题设置有梯度。但学生回答问题人数面较窄,有的学生多达8、9次,而有的学生一次也没有。学生口头表达意思较清楚但语句欠完整,教师应给予指导,让学生说完整的话。

  四、语文学科方面。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自主学习,复习生字词。二是创设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是在读书、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本课教学的重点则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难点:朗读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应该说陈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是准确的,而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落实教学目标,陈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陈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树冷极了和有了太阳后快乐成长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和“让小树快活的成长。”老师通过范读,理解词义创设情境的方法,特别注意读好“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快活地成长”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评议,找出轻读重读的字词,在这里巧妙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动作示意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这一步教学环节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接着,陈老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抓住感情朗读为突破口,采用了自由读、小组轮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品读。自学小组以汇报读的方式展示自学成果,接着相互评评议议,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从而解决这一重难点。

  一堂再好的课也总会有它的不足之处,下面谈谈我们组对这堂课的几点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更实。在第三次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时间太短,思考时间不够。如果能启发学生想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我们去关心帮助的?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动笔完成学习卡,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2、教师“导”的色彩显得较浓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有较多的主导色彩,如有时把学生的思考角度纳入教师轨道,教学结束想追求教学完美化,这是教师主导的最大诱因。事实上,教学不可能是完美的,要说完美也只能是学生有所得,有所悟,这便是教学的至上了。

  3、教师的点评有些简单化。如果在情景的展示、问题的出示、讨论与点评中,教师能更增加一分感情的渲染和智慧的火花,那就更能迸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上一篇:《一株紫丁香》的评课稿下一篇:《谁的本领大》的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