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评课稿

2019-05-19稿件

  在评价这节课之前,我想把自己在听课前对这节课几个关注先进行论述,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对课堂进行学习和评价。

  关注一:知识的前后练习。《确定位置》的内容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它的知识基础是孩子生活中的常规经验积累。从“前后左右上下”到“东南西北”正方向的射线定位转为有角度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区域确定,学生一步步的深化知识的学习。五年级的“数对”确定已经对位置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而本次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对本部分知识的最后一次细化和认知。这部分内容对位置的定位更加的准确,也几乎是书本知识平面图确定位置最复杂的内容,而后续将更多的以空间定位的知识为主。所以整节课在预设时可以向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和介绍,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价值取向,这样不仅可以建立知识的联系网,更能够凸显数学知识逻辑上升的本质。

  关注二:概念内容如何渗透原理而不是生硬告知。“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些名词都是固定的知识内容,都以告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命名的原理,教师应该有所准备,特别是与他们已有的知识本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对比,确保对知识最为深刻的认识。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建立与原有知识相对的记忆网,就必须对网络设置有所介绍,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死记硬背加大知识的掌握难度,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怯懦心理。

  关注三:角度的确定和度量。一条线能把90°的角划分为二,而我们确定位置的角度是唯一确定的,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原因的基础上对两个角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准确把握,同时能够进行互化。而度量角也存在一定的诀窍,所以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这样对课堂的准确度有更大的把握。

  带着这三点,我进入了课堂,在学习的同时细细的品味课堂中李老师的教学智慧。

  智慧一:关注过程,正确引导。《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师在整个新授过程都是在起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认知冲突,一步步的发现准确定位需要这样的几个部分: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教师并没有采取告知的方式,而是通过探险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一步步的思维完善为整个新授过程增光添彩。

  智慧二:关注资源,合理运用。《课标》指出: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合理地利用生程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独立对岛2的位置确定时,部分学生就因为角度辨认发生错误。教师利用投影向学生展示,从而指导学生如何找角、度量角。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对这个资源更加合理的运用,运用两个角互余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错误资源的合理运用。整个过程课堂气氛并没有错误而尴尬,反因为错误而思维碰撞,不断创造精彩。

  智慧三:关注生活,及时捕捉。《确定位置》的价值如何体现,它并不是因为数学课堂的假设而重要,完全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但数学知识很多情况下在学生的生活中并没有体现,所以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其本质而退让。如何彰显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动,这就需要教师智慧的眼光进行寻找。而最近“马航失踪”事件全球轰动,致使很多中国公民爱国热情高涨。教师在课尾抛出这个话题,一下刺激了学生的眼球,使课堂在结束之前迎来新一个高潮。学生意识到想要确定马航的位置,就必须准确定位,只有掌握这门技术,才能更快得到结果,对家属和所有关注的人们有所交代。这虽然没有多少的知识运用和巩固,但却从人文的角度突出了本课的价值。课堂因智慧而充满魅力。

  从自己课前的关注来评价本课,教师不仅很好的把关注二和关注三在课堂上逐一体现,更让我对关注一有了全新的启发。因而纵观本节课,我有这样的几点困惑,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榷。

  困惑一:情境的创设怎样更加合理。《课标》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本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意创设了寻找神秘岛的情境,让学生在三座岛屿的辨认中逐步掌握新知。但是在这个情境中笔者有这样的疑惑,首先,都是以探险号为观测点,当探险号已经到达岛1确认不是时,它就应该从岛1出发去岛2,怎么还会回到原处在寻找呢,这与现实情况不符,也存在明显的科学性缺陷;其次,寻找神秘岛是很值得开心的事,怎么会在岛上做题呢,而且往往神秘岛都是由宝藏的神奇地方,绝对不会有学校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与大家的常规思维相悖,有就情境而情境的硬拉感,从开始的兴奋到最后的失望,对知识的学习也是一种消极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情境的创设还得深思,怎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又不会产生消极感和挫败感。不能为了渲染数学课堂的多彩,而失去了原本的本色,这样就会本末倒置,无得而归。

  困惑二:为什么不以行动思维代替想象思维,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行动对学生掌握知识有更加积极的左右。在教学中,我们常提倡做中学,动中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课中教师就错失了两次“行动”的机会,其一,在教学“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时,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学生从动态中感悟偏的动态过程。这种方式显然比生硬的介绍要可靠,但在后续的学习中仍有错误的现象。归结原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再进一步提升,让学生用手来感悟整个过程,如果把形象思维和行动思维相结合,对学生积累概念性知识的活动经验有更多的价值。其二,在后面总结量角器度量四个方位角的方法时,教师不应该只让个别学生展示,而应该所有的学生借助量角器体验,这样思维加行动才能验证规律的价值。

  总之,整节课都可以看到教师智慧的穿梭于课堂间,让听者不仅有收获,更有启发。智慧让教师充满魅力,让课堂充满惊喜,我们应该智慧的行走,赋予学生更多的智慧,让课堂一直这样充满期待下去。

上一篇:《三角形边的关系》评课稿下一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