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2019-06-03稿件

  今天听了吴春红老师《观察物体》(三上)一课,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一.“自学—交流—运用”的教学模式,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工作室创建两年多来,朱玉如校长一直带领大家致力于“自学—交流—运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倡导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治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这在吴春红老师的这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自学环节,交流环节,还是运用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学生学习时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元化。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的点拨引导,同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单向或双向的过程,而变成了多向的互动。

  二.形式多样的操作体验,促进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

  首先,本课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多次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另外,从这节课的整体上看,从一开始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到学生自学书本,再到讨论交流,操作验证,最后总结回顾,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这些数学活动和学习方法的经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多层次的教学安排,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培养空间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我们往往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可意会难言传的东西。本课教学内容的文本性内容不多,需要教师以自己的目光审视,将教材深度解读,充分内化后,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进行传达。吴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十分到位。

  首先,吴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三位视图。再认识现实生活中各种实物的三位视图,让学生知道,根据它们的特点,人们对于它们的正面的确定已经达成了共识,而一旦正面确定了,侧面、上面也就确定了。接着,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寻找它们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让学生明白,通常我们把正对自己的面叫做正面,它不是确定不变的。

  当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三位视图后,吴老师引导学生将视角从“面”过渡到“体”。视角的开放,使学生对空间的感知维度增加了,但同时也增加了观察的难度。学生不习惯于这样的观察方式,所以,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成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发现从一个角度最多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吴老师在[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这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值得一提的是,她运用照相机和摄像机,先引导学生自主拍摄,再通过录像回放验证,使不同位置的学生看到了从同一观测点才能看到的画面。同时照相机的定点观察到摄像机多角度观察,实现了从“面”到“体”的视角转换。

  在学生观察发现“从一个角度最多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后,吴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因为空间观念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用眼睛观察你能直接看到的,还要求能逐渐脱离实物,在脑海中建构你不能直接看到的图像。吴老师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学生用两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之后,吴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继续在前面或后面添加一个,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继续在前上或下面添加一个,从上面看是什么形状?这时,此前对两个叠加的正方体的观察经验,给了学生想象的支撑,以之为扶手,学生的视觉在脑中获得了延伸。

  我们不能奢望通过这一节课,就能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但从吴老师多层次、多形式的设计安排,无疑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9的乘法口诀》评课稿下一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