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条形统计图》三年第二学期评课稿

2019-06-17稿件

  第一次听孙建磊老师的课,正好是一节新旧教材教学内容编排变化较大的的一节统计课《条形统计图》。学生已经在前期学习中认识了纵向和横向的条形统计图,已经拥有了经历数据搜集统计分析的经历和经验。所以在这种教材新旧衔接上怎样上好学习过的旧课,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粗浅的认为教师应该摸清学生的学情,把握教学目标,适当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修订以后将是将“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变“四能” 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这节课应该注意的,在我的课堂上也应随时把握。

  这节课例题的教学可以依据教材情境提供给学生一个经历数据搜集整理的过程:让学生记录并统计当地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这必须在教师整册备课的前提下提前部署安排。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创设这样一个统计背景应该是有意义的。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本节课中,“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这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的。试想如果在学生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有很多想法。教师如果在出示统计表之后提问:观察统计表你想知道什么?进而再问:如何知道呢?怎样表示出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必然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后面的分析解决问题服务。教师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较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标“四能”要求中的一些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是条形统计图,使学生懂得几个知识点:标题、刻度、单位和统计项目,这些内容在板书中得到了一些的体现。孙老师板书的1人一格引起了我的注意。想必老师为后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做准备。我想这节课不能体现出来吗?所以想到统计全班学生出生月份并绘制统计图的练习上。如果练习后提出:用现在的这个统计图绘制全校学生的出生月份可以吗?学生就会感受统计图的格子不够用了,一格表示的单位有点小了,进而发现问题中分析解决问题。再问那统计全郊区人口出生月份呢?全市呢?你还能想到什么?全省?全国呢?由此猜想出一格可以表示十、百、千、万甚至更大的单位。思维拓展中便可将板书趋于完善。

  总之,不管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始终把握用教材教,这个关系处理好了,教学能力就提高了。

上一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评课稿下一篇: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评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