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构建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清楚地认识到氧气性质的探究与下一节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在方法上具有普遍性,研究其他物质通常就用与之类似的方法。所以氧气性质的探究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今后教学中的重要范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氧气是无色、无味又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木炭、硫磺、铁丝和蜡烛四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旺。说明氧气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检验氧气的方法。
教材安排:首先提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再通过推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活动,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提出氧气的检验方法,通过教师演示铁丝、硫磺等四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氧气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教材直接提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没有原认知基础的初一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定了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将教学过程设计为:
1、通过设问设计的方法引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组织学生用推理的的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学生推理水平;
3、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的出铁和硫磺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现象并记录;
4、把木炭、蜡烛燃烧改为学生动手的活动,让学生探究出两物质在氧气燃烧的现象并与空气燃烧现象比较,最后归纳总结出氧气的性质和检验氧气的方法;
5、通过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课外活动“推测氧气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没有科学上的发现;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掌握了辨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能使学习的主体的思维能力发生质的飞跃。
在这节课里,体现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主体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氧气物理性质的推测,体现了推理能力的训练;四种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现象(铁在空气中不燃烧)的比较和分析,体现了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对四种物质燃烧现象的观察,体现了直观思维的训练;学生对检验氧气方法的设计,启发引导学生对方案的比较,可行性检验,从而得出检验氧气的方法,体现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训练。
思维能力的训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在实验教学中,因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过程,激发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飞跃。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知识间的概括、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改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简单,耗费时间不长,安全可靠又不污染环境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由学生自己来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实验比由教师演示给自己看,观察到现象会更清晰,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心情激动,态度积极,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会大大增强。使是更具有探索的色彩,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因为演示在偌大的教室中,坐在后排学生总是没有观察清楚实验的变化,这种现象如长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正后,克服了这种不利因素,使学生都参与了实验教学表现出了极大的操作兴趣。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启蒙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科学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新课程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过程学习,使学生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未来生存和发展必须的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本节课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推测、观察、实验、讨论、比较、分析归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动口动手的机会,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师素质
教师教态自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实验操作熟练,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上这样的一堂课不容易。
值得探讨的问题:(1)教师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2)对学生的知识反馈不到位。
【北京课改版初中九年级《第一章第三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评课稿】相关文章:
6.《北京》评课稿
7.排球课的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