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优秀评课稿

2020-06-17稿件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语言精炼传神,动作神态刻画别真。尤其是对“摇头、两个指头”经典动作的细致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整体教学过程看,本节课的导入、初读与品读都处处渗透着语文意识,把学生带进了富有讽刺意味的情境剧场,让学生去感悟、去猜测、去揣摩。因此,这是一堂颇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激情导入,引入严监生。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邓老师精心设置了“猜一猜”游戏,让学生

  出示名著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信息,让其他学生猜作品及人物姓名。紧接着教师顺势而导,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了解背景,初识严监生。

  《儒林外史》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

  求,以及他们生活的状况。邓老师适时出示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严监生家况:钱过北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城里有二十多间门面,是个很有钱的人。“很有钱”三个字跟文中的“两茎灯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学生品读课文、揣摩严监生的吝啬鬼心理提供了背景材料。

  三、初读课文,再现严监生。

  本文节选的片断不长,但邓老师注意到了课文的文体,是清朝时期的白话文,半文半白的用词与现在的用字有很多不同,读起来比较拗口。所以初读时,邓老师一开始就抓住“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课题,用彩笔标出“临”“监”,区别“临”“监”读音与字形,接着出示课件古今异义的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得到释疑。

  为了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邓老师从课题入手,抓住“临死前”三个字提问:那些句子说明严监生处于临死边缘,那些句子体现严监生临死前与众不同的表现?然后让学生朗读严监生临近死亡时动作与神态的语句,把爱财如命的严监生活灵活现地再现在读者眼前。

  四、品读动作,烙印严监生。

  本节课邓老师抓住严监生的“两个指头”、“摇头”这个特写镜头,以想象补白的形式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体会简单的动作传递的丰富内容。带领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两个指头,指向何意?

  “两个指头”是严监生的招牌动作,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于是邓老师就以两个指头为切入点,让学生用双横线画出最能表现严监生临死前形象的句子,用横线画出家人的语言,用波浪线画出严监生的反应。面对严监生在临死前伸出的这两个指头,大家是怎么猜的?头不停地摇,两个指头依然不肯放下,最后赵氏明白他揭开了这两个指头的`答案。邓老师引领学生品味“两个指头”时,让学生聚焦在人物动作描写的写法上,使“两个指头”的内含丰满起来,形象鲜明起来。让学生从“两个指头”的内含中体会到严监生内心深处的世界,加深对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的理解。

  2.三次摇头,妙在何处?

  通过对“伸着两个指头”的诠释,让学生读句子猜心理,走进人物内心。课文里连续三次写了严监生的摇头动作:“把头摇了两三摇”“狠狠地摇了又摇”“把眼闭着摇头”。通过三次摇头,对比生花,启发学生猜测严监生临死前的内心独白,从而把本组人物描写的细节方法——动作,转换成语言比较。邓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严监生如果能说话,他会说什么?让学生以想象补白的形式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形象。特别是邓老师让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形象、直观凸现出严监生命若游丝却仍不忘两茎灯草的吝啬形象,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个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四射,气氛活跃。

  五、拓展延伸,长忆严监生。

  课文通过“很有钱”和为了区区“两茎灯草”不肯断气的鲜明对比,严监生的吝啬鬼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最后还提示了学生《儒林外史》中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三件事,课文只是其中一件,建议学生去读一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

  揣摩课文学写法,适时给学生提供练笔的契机。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节课引领学生认真品味文中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时,除教师给学生提供自由言说的空间外,还应因势利导,根据猜测严监生三次摇头的想象补白,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通过补白,通过练笔,让个性鲜明的严监生在语言文字中丰满起来,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写作能力提高起来。

【《临死前的严监生》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1.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范文

2.小学五年级语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3.桥优秀评课稿

4.《桥》优秀评课稿

5.《林海》优秀评课稿

6.金属优秀评课稿

7.《画风》优秀评课稿

8.《鲸》优秀评课稿

上一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读后感下一篇: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