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完整辩论稿
辩论赛完整辩论稿(努力比机会更重要辩论赛)
一辩发言稿(时间3分钟)
主席、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方观点是:在青年创业过程中,努力比机会更重要。
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有利的时机。什么是努力?努力就是勤奋工作,拼搏进取。我方并不否认机会的重要,但是我们坚信:努力比机会更为重要。
一个青年人要创立自己的事业,关键在于勤奋和努力。青年人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是创业的最好时期。但是我们经验相对不足,知识相对不完整,没有丰富的社会资源,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比起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机会并不格外垂青我们青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青年人尤其需要加紧学习和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从而早日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努力获得你们创业道路上的第一桶金。
从哲学角度来说,努力是人的内因,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机会是外因,是成功的外部因素。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且机会也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它需要有准备的头脑。机会既是对你过去努力的回报,也是对你未来努力的预约。缺乏有准备的头脑,没有努力奋斗,机会就会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诱惑和陷阱。
从逻辑上说,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机会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人们常说,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会失败。一般来说,成功有三要素:努力+能力+环境=成功。在成功的三要素中,机会只是环境因素的一部分,它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人们还说,机遇是成功的催化剂。不是每一次化学反应都要催化剂,但反应物却必不可少。因此,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努力而不是机会。
努力与机会,这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著名作家冰心说:“成功之花浸透了奋斗者的泪泉。”从钻木取火到中国加入wto,从发明家爱迪生到数学家陈景润,每一条成功之路都写满了奋斗者的脚印。对于青年人来说,倡导努力比强调机会更有意义。我们应当鼓励广大青年朋友迎接挑战,直面困难,勤奋努力,开拓进取,用有准备的头脑去捕捉机会,而决不是坐等机会的降临。
二辩发言稿(时间3分钟)
主席、评委,大家好!
一位中国伟人曾说过:胜利的希望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发明大王爱迪生说: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只要他拼命钻研。
翻开人类奋斗的史册,可以看到,是努力筑就了通向成功的金光大道,是勤奋描绘出辉煌人生的满天彩霞。当代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就开始工作,整天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终于取得了全世界数学家摸索了200多年的辉煌成绩。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是以“工作狂”而著称的人物,他常在夜晚或凌晨向下属发送电子邮件,即使到了39岁结婚的时候,还经常加班到晚上10点以后。微软公司的员工都心悦诚服地认为,他们之中没有谁能比盖茨更吃苦。至于歌德的《浮士德》写了60年,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了40年,哪一个不是靠巨大的努力来支撑他们的巨大成就?
当代青年楷模张海迪,面对残酷的命运挑战,她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她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掌握了四门外语。从20多年来,她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试问对方辩友,一个自幼患病、高位截瘫的女性,张海迪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呢?
相反,许许多多“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人,恰恰因为缺乏最后跨入成功门槛的勇气和努力而功败垂成,遗恨终身。面对同样的事业,一样的机会,为什么结果完全不同?新一轮电器行业的竞争中,像水仙电器、牡丹电视、爱多等等知名品牌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但海尔、康佳、tcl依然笑傲江湖。商业领域如果只吃机会饭,不努力改进生产技术,不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最终将被市场淘汰。干事业犹如进入万山圈子,爬过一山还有一山,前进中坎坷与曲折不可避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努力进取而依靠机会将永远与失败相连。
朋友们,青年人创业绝非浪漫之旅,要想在商海中稳占一席之地,只有努力拼搏,开拓进取。机会再好也只能带来短暂的火花,要想让自己的人生闪出璀璨的光辉,就应该像愚公那样挖山不止,奋斗不息!
三辩发言稿(时间3分钟)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机会,是指对人有利的时机,它是成功的催化剂,但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没有耕耘,何来收获?只有通过持久的努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我方认为,在青年创业过程中,努力比机会更加重要。
改革开放以前,政治的狂热冲击了致富的欲望,经济的贫困抹杀了能力的差异,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使人们安于低水平的平等。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人经历了三次暴富的机会。第一次是下海经商,第二次是炒股票,第三次是经营房地产。这三次机遇给予人的回报,不一定与努力成正比,有些人正是利用了制度的缺陷而成为暴发户。今天,中国正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行政手段,进一步规范市场,建立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竞争环境,构建民主法治、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因此,在当前大力倡导公平公正的形势下,“一夜暴富”的投机性将会越来越没有市场,人们面临的机会将会进一步趋向平等。当今时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创业的最好时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创业时代。因此,青年人应当更好地把握自己,抓住机会,用自己的努力,去构筑事业的辉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年是播种和耕耘的季节,青年时期的努力比任何时候都宝贵。对方辩友强调机会,轻视努力,在今天的形势下,只会使年青人滋长投机心理,养成懒汉思想,只求坐享其成,不愿艰苦奋斗。有些青年只愿付出有限的代价,甚至还想不劳而获,他们既贫穷又没有赚钱的途径,因此到那些彩票发行点、证券交易所等地方趋之若鹜。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意外”而不是努力之上,只能永久陷入贫穷的无底深渊。
在即将结束我的发言的时候,我要感谢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机会,使我们有一个发挥辩才、展示风采的平台。我们辩论双方的机会是均等的,谁笑到最后,只有勤奋努力者才有可能脱颖而出。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想要获胜,是依靠台下评委的一支笔,还是依靠你们自己的努力呢?
四辩发言稿(时间4分钟)
主席、评委,大家好!
今天对方辩友和我们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实际上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机会与努力谁是主导。我方认为,机会与努力,是一个外因与内因的问题,也是一个偶然与必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这是必然性;而机会只是偶然性。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占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对发展过程只起促进和延缓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机会是给予某些掌握资源者的回报。个人所掌握的资源包括先天和后天两部分。先天包括人的智商、秉赋,包括他所继承的财富和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具有的环境资源;这些都是不可选择的。后天的资源则主要是通过努力获得,例如通过学习所取得的知识、能力,通过就业所获得的财富,通过人际交往所建立的社会关系。青年人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创造有利于事业的机会。既然如此,机会本身就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努力而没有机会,可能会延缓他的成功;但是有机会而没有努力,任何一个人面临的只有失败。
今天我们青年创业,更要提倡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九江市委书记赵智勇6月25日在九江“新阶段新发展”大讨论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新九江,使命崇高而任务艰巨,需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立竿见影。”今天,我们重提愚公精神,就是要发扬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重提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不屈不挠,努力拼搏的精神;我们强调保先教育,就是要发扬努力学习,时刻警醒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机遇与挑战,在我们九江,涌现了一个又一个努力奋斗的杰出青年。在我市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中有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党委书记郑重,联盛集团董事长严永敏等等。对方辩友难道认为这些杰出代表是靠机会和幸运得来的荣誉吗?再来看看修水县祥辉公司董事长王祥辉:他放弃国家干部身份,以拉板车、扛玻璃为起点,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200万元、年销售收入2100万元的市级龙头企业老板,被誉为“成功的商人”。尽管身拥千万,但他并不满足,他说要再一次越千山,涉万水,穿过重重山峦,去领略壮美人生。无数事例已经向我们昭示:努力比机会更重要。
朋友们,青年创业的号角已经吹响,不要再等待机会,不要再犹豫傍徨,让我们用满腔热血,努力拼搏,放手干一番事业吧!我们坚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辩论赛完整辩论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辩论赛)
立论部分:
正方:第一部分:概念界定:读书不等于看书,读书是带着求知欲进行的阅读
辩题解释:对于读书态度的一种倡导,告诉大家,当读一本书不能理解他的意思的时候就多读几遍
点评:第一部分可以讲做得很完满,符合立论概念界定和辩题解释的要求,语言简练明晰,为全场定下一个好的基调
第二部分:从认知、理解、价值三个层面来进行论述,从认知上看,多读书是悟道的基础,只有书的内容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才会在某一天恍然大悟。从理解上看,自己读书才能真正理解书的意义,靠别人告诉你是很难理解的。从价值上看,读书百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点评:客观来讲,论证的主体部分逻辑缺陷比较大,正方只是告诉我们应该要多读书,但没有论证多读了以后其义能不能现的问题,正方实质上将双方立场矛盾设定为要不要多读书,而我个人观点是,立场矛盾应该是仅仅多读书是否足够让其义显现,正方的立论其实是忽略了对辩题中“自”的解释。
反方:第一部分:对辩题进一步进行界定,强调今天我们讨论的是那些有意义的书,没意义的书我们不讨论
点评:这里要大赞一下,这个界定做得很大气,不少年轻辩手会强调书有有意义的和没意义的,没意义的书读再多也没用,这种定义游戏就显得很无聊,反方主动放弃这一块的纠缠是我很欣赏的一点
第二部分:读书必须要有思考才能理解其义,只读不思考,读再多也没用
点评:这一点就做得不够大气了,虽然这一点也是我的第一感觉,但看到了正方已经对读和看作出了界定和区分,那么其实也没必要就这点再去纠缠,事实上,读书到底用不用心一来不好界定,二来也和反方的主体论证没有什么联系
第三部分:书中的真义不是读出来的,而是要靠实践中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