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舞台评课稿范文
王老师执教的《我的舞台》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让我有幸见识了真实、平实、高效而又充满浓浓语文味的阅读教学;看到了有效练习成就了有效课堂;找到了如何改进“有效课堂作业和练习”的一个优秀范本。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优化课堂作业与练习同样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王老师的课看似无招,实则环环是高招,因为精心预设,才显得那么的信手捏来。正如赖正清老先生所评:“层层剥笋聚一点,学生忙碌教师闲。”面对课堂中这般轻松、大气,甚至有些“闲”的王彧钊老师,除了艳羡,自然也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也试图来个“层层剥笋”,去发现藏于王老师精彩课堂背后的,那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发现一:精选精练,有重点
阅读教学中的每篇课文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语言现象也往往不止一种,但课堂只有四十分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效率,且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唯有教师在文本解读、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删选、聚焦,才能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
这样的教学理念,首先在王彧钊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就有很好体现,他在“设计说明”中写到:“《我的舞台》,作者以乐观的人生态度,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小时候在不同“舞台”上的成长经历。这是文本的一大特点。抓住这一语言现象,通过速读、填表、写批注等有效的课堂练习,引领学生去发现,欣赏,学习课文的语言,并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展现学习过程。”
其次,在课堂实践中王老师更是将他的理念进行了很好地诠释。
第一次练习重在梳理文本,学习概括。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提取课文的主干,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次练习重在欣赏语言,教师利用表格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特色,在王老师示范后引领孩子自主赏析文本语言。
第三次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评价能力。在交流点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修改,提升言语表达的质量,充分体现了练习的过程。整节课的练习设计根据教材的语言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语言的特点,关注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有心将课堂上,王老师几次让学生动笔自学的时间加起来,发现足足有十分钟之多,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充分训练。无疑,学生在这节课的收获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对照自己的课堂:有时让学生找出动词,然后读一读,结果可能就没了下文,学生也不知找出动词到底有什么用;有时抓不住文章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去观察、体会和感悟;有时会因为没有把握重点,面面俱到,每一句话都去细细体会,结果模模糊糊一大片,学生学得云里雾里,不知所得。
而王老师通过细读文本,充分感受文本的妙处,找到了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正因为找准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了教学的起点。才使练习设计能遵循“跳一跳”的原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实践的良好学习状态,使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使练习在课堂实施中是有效的,使学习是愉悦的。
发现二:下水指导,有策略
基于高段课堂的学习特点,王彧钊老师特别注重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培养。特别感动的是课堂上为了能有效的练习,王老师亲自“下水”,在练习中为孩子们铺台阶、搭支架,让练习变得简单,让学习变得轻松。在王老师引导孩子“学做摘录”、“学写批注”的教学环节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平时,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会让学生试着边读边写批注。而王老师更为高人一招的是,他遵循“说给学生听,不如做给学生看”的原则,在指导孩子学做摘录、学写批注时,自己首先“下水摘录”、“下水批注”。
如,王老师在课堂中让孩子品味吴霜“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这一语言表达特点时,说:“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圈一圈重点词,把体会用批注的形式写下来。”随后,王老师先巡视学生的练习,再适时的在课件上出示自己写的感受与孩子们分享。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就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旁注修改,并继续自己去寻找有特色的句子,反复品读后直接在书上进行批注。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孩子明白了怎样批注,还让学生知道批注的应该是自己的独特理解和体验。
由于王老师在课堂练习中的率先垂范,为学生铺设了台阶,搭起了支架,得到了有效的学习支持,消除了危难情绪,减负提质自然水到渠成。在听课中,深深为王老师的“下水”所折服,在听课笔记上随手写下:“学法指导,实践运用——学会学习比学会课文更有价值; “教师下水”夯实指导——轻负高质。”同时,也不禁问自己:“在多少次抱怨学生学不会;抱怨学生学得不够好时,我又教给学生多少?除了偶尔的 “习作下水”,其他练习有“下水”吗?有为学生的练习精心铺设台阶、搭好支架吗?”
要学习王老师的课堂练习“教师下水”,更需要向王彧钊、虞大明这些优秀的老师那样坚持将“教师下水”进行到底,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使得在课堂上能更加从容自如地“下水”垂范,有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的舞台评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3.《春》评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