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评课稿

2021-02-05稿件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评课稿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本文属于文言白话小说,故事情节完整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在李老师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突破了课时教学重难点,较好地达成了课时目标。

  第一,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课堂中,李老师多次组织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去反复品味文本,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如在探究杨修之“恃才放旷”时,学生能各抒己见,当学生陷入理解僵局时,他又及时指出第七段的“修知其事,径来告操”,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

  第二,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的开始时,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隆中对》,然后由《三国志》过渡到《三国演义》。在课的结束阶段,要求学生回去继续阅读《三国演义》,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在课外延续这种兴趣。

  就本课而言,也有一些教学环节还有待商榷与改进。

  1、未能真正深入探究。李老师在课中重点引导学生对“鸡肋”和“恃才放旷”的'分析,希借此突破教学重难点,但由于学生课前预习的不充分,课堂时间的制约,学生对于杨修死因的探究虽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只有部分学生有感受。

  2、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师的高明在于隐身学生背后,悄悄地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既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理解受阻时,往往不能及时自然地带领学生走出困境

  综观整堂课基本落实了课时目标,但课堂教学能力尚待锤炼,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评课稿】相关文章:

1.《杨修之死》评课稿

2.《杨修之死》评课稿范文

3.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评课稿

4.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评课稿

5.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6.九年级语文《热爱生命》评课稿

7.九年级语文一双手评课稿

8.九年级语文《心声》评课稿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热爱生命》评课稿下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