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科班的语文课是由一位学识渊博的特级教师刘淑明老师教授的。她教学经验丰富,水平很高,给了我不少好的方法。记得刘先生给我们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我就从外貌、爱好、优缺、理想几个方面写自己,而且用一种自嘲的语气。刘先生挺满意,夸我文笔不错,却又婉转地批评我作文深度不够,思想性不足,玩文章。其实,对于这类作文,我很喜欢作,因为觉得这才叫真正的文学。记得从初二开始,我就练着虚构故事,因为虚构的情节较事实更吸引人,当然,虚构还要以真实为基础。有篇那时的力作,至今记忆犹新。其内容大概如下:幼年的两个小伙伴随父母移居美国,多年后归来,满口我们美国怎么、怎么,还贬低中国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习俗。这些事实深深刺痛了我。文章的结尾是在古老东方,有一个沉重的声音在召唤:归来吧,远方的游子。
其实,那是我当时看了一些关于出国热和华裔 新一代香蕉的报道有感而写的。可谓是时代的产物。到了高中,写记叙文的机会少了,但我常练笔。我觉得记叙文重在新鲜、真实。这就要求我们会体察生活,做有心人。我有一种观察人物的方法:在放学回家时慢慢骑车,细心琢磨路边的人:小学生,接孩子的家长,卖羊肉串的小贩,辛苦的菜农,趾高气昂的小老板这些市井人物的形象,日久天长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等到写作文时,说不准要安在哪个人物的身上。只有人物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他的形象才会有立体感。
说实话,我不喜欢唇枪舌战、规矩刻板的议论文。但刘老师说:吃不爱吃的东西,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营养全面。为了提高我们的议论文水平。刘老师要求我们做《报刊时文》(是一种同学自己选、剪、贴的报刊议论文章的集子)。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用《报刊时文》可以做两种练习:一是锻炼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二是用只看标题先构想文章内容再与原文对照的方法,可以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这种方法效果明显。后来,我能看到题,就能马上写出提纲、再完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想是得益于此吧!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语文水平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它需要日积月累。小到一个字、一个拼音,大到一篇分析文章,一份作文,处处是功夫。对于字词、文化常识、语法,我想应对的办法无非是平时虚心,一点一滴的积累,不管有没有用,记住再说。正所谓考试一滴水,平时准备一桶水。另外,语文的零散知识很多得益于阅读。不光是量上的问题,而且是质上的问题。我感触尤其深的是古文。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的量很是不少,而许多同学的得分率并不高。毛病我觉得有如下几点: A对于古文常用的虚词,如矣、焉、且、乎、之、者、哉等的用法不详。
B对于古文中常出现的语序不能很好辨认,如呜呼!无斯人,吾谁与归。同学们看到这句话应立刻反应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其现代汉语顺序是吾与谁归。
C对于缺主语的句子,不能把握主语是谁,等等。对付这些常见病的好方法是找几篇课文上的好文章逐字逐句阅读,弄懂每一个书下注释,弄通每一句话的白话文翻译。这样日久天长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说句实话,一年多过去,有些当时背的句子、词语解释已模糊不清想不起来了。但是如果把例子给我,我还是能正确判断,甚至立刻串想起与之相关的例子。所以同学们不难看出背古文、多阅读、精阅读的重要性。其实,有些考试时的文言文题目,并不是当时现场分析出来的,而是以前见过类似的题或句子联想起来。还是那句话考试一滴水,平时准备一桶水或一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