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甫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2019-02-15古籍

  王平甫既没,其家集其遗文为百卷,属予序。平甫自少已杰然以材高见于世,为文思若决河,语出惊人,一时争传诵之。其学问尤敏,而资之以不倦。至晚愈笃,博览强记,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矣。自周衰,先王之遗文既丧。汉兴,文学犹为近古,及其衰,而陵夷尽矣。至唐,久之而能言之士始几于汉,及其衰,而遂泯泯矣。宋受命百有余年,天下文章复侔于汉唐之盛。盖自周衰至今千有余岁,斯文滨于磨灭,能自拔起以追于古者,此三世而已。

  各于其盛时,士之能以特见于世者,率常不过三数人。其世之不数,其人之难得如此。

  平甫之文能特见于世者也。世皆谓平甫之诗宜为乐歌,荐之郊庙;其文宜为典册,施诸朝廷。然推其实,千岁之日不为不多,焦心思于翰墨之间者不为不众,在富贵之位者,未尝一日而无其人,彼皆湮没而无传,或播其丑于后。平甫乃躬难得之姿,负特见之能,自立于不朽,虽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贵,人亦莫得而掩也。则平甫之求于内,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其于诗尤自喜,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故诗尤多也。

  平甫居家孝友,为人质直简易,遇人豁然推腹心,不为毫发疑碍。与人交,于恩意尤笃也。其死之日,天下识与不识,皆闻而哀之。其州里、世次、历官、行事,将有待于识平甫之葬者,故不著于此云。元丰元年。 (选自曾巩《元丰类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学问尤敏,而资之以不倦 敏:聪慧

  B.天下文章复侔于汉唐之盛侔:相等

  C.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一:全、都

  D.与人交,于恩意尤笃也笃:深厚

  解析:

  A(敏:勤勉、努力。)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其人之难得如此

  B.荐之郊庙

  C.然其文之可贵

  D.则平甫之求于内

  解析:

  B(代词。其他三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汉兴,文学犹为近古,及其衰,而陵夷尽矣。

  汉朝兴盛的时候,文学还是接近古风的,等到汉朝衰败时,文学也衰落尽了。

  评分建议:“近”、“及”、“陵夷”,语句通顺,各1分。

  ⑵平甫居家孝友,为人质直简易,遇人豁然推腹心,不为毫发疑碍。

  王平甫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性格朴实坦率,通达和气,对待人光明磊落(胸襟开朗),推心置腹,不因为细小的事情引发猜疑而产生隔阂。

  评分建议:“遇”、“豁然”、“毫发”,语句通顺,各1分。

  4.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王平甫的作品能够在当世突显的原因。(4分)

  ①写作发乎内心(抒发真情实感);②诗文皆工。

  参考译文

  王平甫过世后,他的家人汇集他留下来的文章,编成百卷,并委托我写一篇序文。

  王平甫从少就已经很卓越,凭着才能出众,智慧高超在当代闻名,写文章才思敏捷、思维流畅,如同打开河堤,语出惊人,一时争相传诵。他对做学问特别勤勉,并且好学不厌,到晚年时更加专一,博览强记,经书没有不通晓的,他对是非得失的道理明白得尤其透彻。他的文章宏大广博、典雅庄重。自从周朝衰败,先王的遗文逐渐没落。汉朝兴起,文学有古代遗风,后来衰败,逐渐没落尽了。到了唐代,天下的文章兴隆跟汉朝很相似,后来衰败,逐渐泯没。而今,宋朝受天命一百多年,天下的文章差不多跟汉唐一样兴盛。从周朝衰败到今天,差不多有千多年,其文风频临灭绝,能把这种风气兴起的,就三个朝代而已(汉,唐,宋)。就算是各于其兴盛的时候,士人都能以各自的长处显现于世的,也都为数不多啊。所以说清明的朝代得到有才的读书人都这么难。

  然而今天平甫的文章能以特见于世,别人都说平甫的诗应该为宗庙作歌词,他的文章应该拿去朝廷作典册,而不得用于今世,推断历史,1000年不能说短,处心积虑舞文弄墨的人也不能说少,处在富贵的人,每天都有,然而他们大多淹没在历史中,没什么佳话可以传世,甚至还传下一些丑闻给后世。平甫有非同寻常的姿态,身负特别的才能,立于不朽,虽然不得其志,但是他的文章确实可贵,世人都难于掩盖。凭着平甫这样的才能求做官,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古今作者,有的能写文章对诗没什么研究,或者很能写诗对文章不怎么样。平甫两个都很能。他写诗更怡然自得,以此自乐。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中,所以他的诗也很多呢。

  王平甫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性格朴实坦率,通达和气,对待人光明磊落(胸襟开朗),推心置腹,不因为细小的事情引发猜疑而产生隔阂。和人交往,在情意上尤其深厚。他死的那一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听到他的死讯都为他哀痛。那些州里、世次、历官、行事。

上一篇:李大亮,京兆泾阳人的原文及译文赏析下一篇:《明史列传第七十》原文赏析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