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原文及赏析

2019-04-07古籍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蜀相》是中国唐代巨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录用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即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闻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从前为刘备拟定了一系列统一全国的政策、战略,辅佐刘备复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鼎足之势的局势。刘备逝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屡次班师北伐华夏,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终死于军中,完结了他“尽心竭力,鞠躬尽瘁”的铿锵誓词,赢得了后世大家的慕名和推重。

  杜甫尽管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志向,但他宦途崎岖,志向无法发挥。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停息。目击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本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创始基业、抢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敬慕,备加尊敬。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完毕了为时四年的居住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流离失所的日子,到了成都,在兄弟的赞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看望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郊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国都,诸葛亮在这儿掌管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损坏,只要武侯祠完好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从前设有专门的官员办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儿山川明媚,美如绣锦,因此得名。“森森”,是描绘柏树长得巨大而茂盛。据《儒林公议》、《和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儿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十分亲热。特别是其间的“寻”字,标明此行是有意图的特地来访,而不是掉以轻心地散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舆不熟,环境陌生,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厚的意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激烈慕名和思念之情,并因人而及物,一起也标明丞相祠堂是诗人巴望已久、很想仰视的当地。后一句“锦官郊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现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照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烘托了一种安谧、庄严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取得权势,用的是记叙兼描绘的翰墨。

  映阶碧草自春光,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院子和殿堂。大家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动听的声响,描绘鸟的叫声好听,这儿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光”,是接受榜首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标明祠堂缺人办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儿。“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接受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标明武侯煞费苦心所缔造的,已被后人忘记。这两句诗烘托出了祠堂的荒芜萧瑟,并富含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前贤的情味。它一起还富含碧草与黄鹂并不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替换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奇妙运用,使这一联的意义愈加丰厚。关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以为是写景,有的以为是“真实抒情,而非真实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必定的道理;可是,更切当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形相融而莫分也”。这样的比如在杜诗中是层出不穷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风光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死后苍凉的哀惋,即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形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能够说是真实达到了这种地步。

  三顾频烦全国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这儿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班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鄙俗,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屡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以为“频烦”是唐代俗话,意思与“严肃”差不多。“全国计”,是指统一全国的战略。具体地说,这儿指诸葛亮所拟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然后统一全国的战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济”,“开”指协助刘备创始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结的意思,也能够解释为守成、成了工作。“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精力。

  这颈联两句写得分外厚重,意义十分丰厚,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成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力品质。一起还严肃地道出诗人所以慕名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要点和中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回旋扭转,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翰墨。这也正符合律诗中心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规律。这一联一起仍是杜甫以谈论入诗的典范。正本,以抒情为主是诗篇的明显特征,通常并不夹有谈论。可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惯例,而常以谈论入诗,这不只使他的诗篇内容有了特征,还表现了杜诗的一种窍门。清代沈德潜从前说过:“人谓诗主性格,不主谈论。似也,而亦不尽然。 ……但谈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谈论正因为有情韵,不只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好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凉”;浦起龙以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开侯;亦如?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的。

  班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豪泪满?。

  “班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从前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有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豪”,这儿泛指,包含诗人自个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接受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力的崇高慕名和对他工作未竟的怜惜心境。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衬托,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力,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从前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以为“宕出远神”是诗篇结束的一种好办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沛的表现。

  在中国古典诗篇中,凭吊奇迹的著作十分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奇迹,按例做一首诗,里边有没有豪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沉。大家说杜甫是抒情的能手,在凭吊奇迹的诗中,尽管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情了他心里的情感。《蜀相》即是很典型的比如。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有些以一个“自”字,一个 “空”字为枢纽。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巨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败落,荒芜,然后导致种种慨叹。此诗看似抒情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情自个心里的慨叹。

上一篇:《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原文及赏析下一篇:西闾过东渡河文言文原文及译文